华熙生物深夜再发声,直指“资本与舆论共振”,与券商研报“路线之争”升级 | 大鱼财经

5月21日晚,深陷近期舆论旋涡的华熙生物(688363.SH)再度发声,通过官方公众号发布《眼前之巅与群山之险——答媒体及各界朋友》一文,对此前“炮轰”券商研报引发的争议及市场关注的核心问题进行了集中回应。这场由医美龙头企业挑起的,关于透明质酸(玻尿酸)与重组胶原蛋白孰优孰劣的“路线之争”,已将至少9家券商卷入其中。
华熙生物在文中称,此举旨在促进开放透明的交流,并指出不应通过少数人的结盟,以误导性信息引导多数人认知并以此牟利,警示“消费市场的超级势力与资本市场结盟”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此次风波的导火索源于华熙生物5月17日发布的《概念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一文。该文直指部分券商研究报告为了“营造比透明质酸产业更大的预期”,围绕被外界普遍解读为巨子生物(02367.HK)的“某重组胶原企业”,发布了大量针对透明质酸产业的“对比研究”,散布“玻尿酸过时论”。文中点名了包括华泰证券、安信证券、国金证券、西部证券、信达证券、申港证券、方正证券、平安证券、华福证券等9家机构的10篇研报,指责其结论缺乏科学依据。

华熙生物:警惕“浮躁资本”与“舆论共振”
华熙生物认为,自2022年以来,重组胶原蛋白作为新兴题材受到资本市场追捧,部分券商研报通过“所谓的对比研究”抬高重组胶原蛋白概念,贬低透明质酸产业,将其描述为“过时”“不如某物质安全”,是“一场由‘浮躁资本’构建的题材幻象”,试图“用‘新贵登场’塑造着沙土高楼”,损害了中国优势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在最新的《答媒体》一文中,华熙生物进一步阐释其立场,声称该公司经历过资本市场完整的周期,对“概念切换对企业经营带来的影响感同身受”,并对消费市场信息环境有“深入的洞察和担忧”。该公司认为,其多年研发投入位居行业第一,对“科学精神驱动的研发行为”与“以销售为目的研发背书”有远超一般机构的洞察力。
华熙生物在文中措辞激烈地表示:“如果消费市场的超级势力与资本市场结盟,将会对消费市场造成可怕的影响:消费者将无法听到来自红人和其他消费者的真实声音。”并设想了“企业资金将大量被营销占用而无法投资于研发”的情景。
关于透明质酸与重组胶原蛋白的比较,华熙生物重申,两者在很多场景下无法简单比较孰强孰弱,它们在细胞外基质(ECM)中构成“信号共生、力学共生、病理共损”的三重关系。该公司认为,目前在改善外基质与干预生命衰老方面,“透明质酸的相关证据支撑等级更高”,而主流学术界更多将重组胶原蛋白理解为多肽物质的一种。
华熙生物特别提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披露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数量是衡量成分安全性和技术壁垒的重要依据。其称,“华熙生物旗下的透明质酸相关医美注射类产品的三类医疗器械证数量是行业内最多的”,而“这批券商研报所涉及的企业在医美填充领域并没有获得任何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因此,所谓“重组胶原蛋白的安全性高于透明质酸”的说法缺乏依据。
对于为何在当前经营面临挑战的节点发声,华熙生物坦言“当下的华熙生物并不是顺风顺水的时候”,但也正因如此,才更能体会行业难处,审视产业生态。其表示,行动目的不在于“一城一地的争夺”,而是防止少数资本与消费市场超级势力结合,维护健康的市场生态。
行业协会:呼吁“回归科学本质与商业文明初心”
据《经济观察报》5月20日报道,华熙生物方面表示已就相关研报问题向证监会反映,并称“大部分机构已删除了错误研报,华熙生物也接到了部分券商的道歉”。
记者梳理发现,所涉券商反应不一。有机构表示,涉及研报发布时间为几年前,分析师早已离职;另有机构表示不掌握具体情况或不便回应,如国金证券方面未予置评。截至发稿,部分被点名研报如华福证券、西部证券、平安证券、华泰证券的相关报告已无法搜索到,而方正证券、国金证券等机构的研报则仍可查看。
面对质疑,有被点名研报的匿名撰写人向《经济观察报》回应称,研报内容均合规,基于客观的公开资料整合撰写,并非为特定企业“站台”,分析师在论述不同成分时通常会各自论述优劣势,保持平衡客观。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师也表示,研报编撰需遵循严谨原则,结论基于独立分析和客观立场,券商内部通常设有合规部门对研报进行多轮审核,“大多券商分析师还是比较爱惜羽毛的,不会刻意‘站台’”。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券商都站在“重组胶原蛋白”一边。例如,被点名的西部证券,在2024年6月曾发布研报《合成生物·策略对话行业系列(二)》,明确提及“华熙生物是透明质酸钠领导企业”,并认可“胶原蛋白和玻尿酸一样,都是人体重要的组成成分”,显示其观点可能存在动态更新。更有甚者,在华熙生物发文后,开源证券迅速发布了一篇题为《医疗美容行业点评报告:重新认识透明质酸—抗衰领域的科学革命》的报告,明确为透明质酸的科学价值“正名”。
事件发生后,5月19日,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与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联合发布《中国医美和美妆行业健康生态倡议书》,呼吁全行业从业者及资本市场“回归科学本质与商业文明初心”。华熙生物方面接受采访时透露,其在发表声明前与上述两家行业协会进行了沟通并获得支持。
龙头焦虑还是行业深思?
这场论战的背后,是医美及功能性护肤品市场格局的变化以及华熙生物自身的业绩压力。作为昔日的“医美茅”,华熙生物近年来股价表现持续下行,从2022年7月超160元/股的高位震荡下挫至目前的52元/股左右,公司市值也从巅峰时期的近1500亿元跌至约250亿元。公司2024年年报显示,实现营业收入53.71亿元,同比下降11.6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74亿元,同比大幅下滑70.59%。
与此同时,主打重组胶原蛋白概念的巨子生物(02367.HK)则表现亮眼。据其财报,2024年巨子生物全年营业收入达到55.39亿元,同比增长57.07%,其市值也已远超华熙生物。
有业内人士分析,华熙生物此次略显突然的激烈行动,或与其当前股价困局及部分分析师的观点有关,可能被视为一种“市值管理”或情绪宣泄。
资本市场对新兴概念的追捧有其逻辑,但透明质酸作为成熟且应用广泛的成分,其科学价值和市场地位不容轻易否定。华熙生物创始人赵燕此前已表示将亲自走到经营工作一线,尤其关注消费品经营。此次华熙生物高调发声,也被市场解读为其在业绩压力和激烈市场竞争下,力图重塑品牌形象和市场话语权的关键举措。
目前,关于透明质酸与重组胶原蛋白的讨论仍在继续。华熙生物在最新回应中称,“点名券商并不是为了‘炮轰’券商”,而是“提醒这些机构:大家都是生态的建设者”。此次风波将如何影响相关企业、券商研报的公信力以及医美行业的未来发展,市场将持续关注。

记者:杜林 编辑:曹梦佳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