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高原奋斗者】雪域高原上的科研脊梁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董 洁
在海拔4200米的祁连山南麓,寒风裹挟着砂砾如刀刃般划过脸颊,简易帐篷在暴风雪中发出不堪重负的吱呀声。谢惠春裹紧早已冻得僵硬的军大衣,用冻得发紫的手指翻开笔记本,认真记录着当天的湿地监测数据。这不仅是他驻守高原的又一个日夜,更是“祁连山湿地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最关键的攻坚期。

谢惠春有着诸多身份:青海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青藏高原特色种质资源形成与利用团队负责人、国家林业草原“青藏高原特色林草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同时,他还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祁连山南坡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站长。但在他心中,始终将自己视为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他深知,在高原搞科研,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唯有脚踏实地,不畏艰难。
在祁连山湿地科研现场,他带领团队成员扎根这片高寒秘境。白天,他们在泥泞的沼泽中设置样地,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在泥泞、积水与寒风中坚持作业;夜晚,狂风拍打着帐篷,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里,大家围坐在一起整理资料、分析数据。尽管条件艰苦,但团队的科研热情始终高涨。
在放牧强度研究中,为了准确评估不同放牧压力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谢惠春和团队成员每天清晨跟随牧民驱赶牛羊在湿地放牧,傍晚仔细记录牲畜活动轨迹与植被变化,用最原始、最质朴的方式,感知湿地的生态变化。他笑着说:“只有真正走进湿地、贴近牧民,科研成果才有温度。”那段时间,他几乎成了半个牧人,与牛羊、湿地朝夕相伴。
在补肥试验中,由于沼泽湿地水草繁密,道路泥泞无法通车,每一袋肥料都需要人工背运。为了保证肥料精准施用,他带领大家将每袋肥料分成四份,背负上山,来回一趟近2公里,坡陡路滑,每趟至少需要两个小时,中途需休息七八次才能坚持下来。即便如此,谢惠春仍然坚持每天早出晚归,带头干、抢着干,连续六天,带领团队圆满完成了100亩样地的补肥工作。团队人员回忆:“谢老师每天背得最多、走得最远,还总鼓励我们再坚持一下。”在塄坎样方建设过程中,需要将大量土壤从山下搬回填到样地。面对连绵陡坡和高寒缺氧环境,谢惠春推着沉重的独轮车,一趟趟攀爬陡峭山路,手上磨出了血泡,脸庞被风吹得皲裂,但始终没有停下脚步。他常说:“做科研,不能怕吃苦。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理解高原湿地的生态脉搏。”
扎根高原17年,谢惠春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他先后主持和参与科技部“973”前期专项“青藏高原鼠兔血红蛋白进化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祁连山湿地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技术集成与示范”等国家级重点项目,多次深入高海拔极端环境区,承担样本采集与关键技术验证任务,积累了丰富的一线科研经验。作为科研骨干,他深度参与高寒地区湿地保护、植被修复、生态监测等技术体系建设,推动形成了祁连山湿地保护与治理模式,为青海省生态工程建设筑牢根基。
在独立主持阶段,谢惠春扛起创新大旗,主持并承担了《祁连山南坡天然林林下经营与碳汇能力提升技术集成推广》《藏柳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等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和重大项目,研究领域覆盖森林经营、林下经济、特色资源利用等多个维度,产出一系列具有自主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其中,《祁连山南坡天然林林下经营与碳汇能力提升技术集成推广》项目尤为突出,其构建的“保育-利用-增汇”一体化林下经营技术体系,为青海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双碳”战略落地提供了关键支撑。
在科研成果转化的战场上,谢惠春同样冲锋在前。2022年,他牵头建立青海省首届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互助县004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围绕中藏药材资源、林下菌类、富硒农业等地方特色产业开展技术攻关与推广。在《深度贫困山区林下菌类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中,他带领团队建设70亩示范基地,培训骨干200余人,带动1820户农户增收,创新形成了“科研+示范+农户”的帮扶模式;在《高原富硒青宏杏精深加工研发创新基地建设》项目中,突破富硒提取、保鲜等核心技术,推动地方富硒产业全链条升级。
在科研产出领域,谢惠春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中文核心论文50余篇,取得科技成果20余项,主编和参编学术著作6部,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7项,发布地方标准5项,为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及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与技术支撑。同时,他主导组建由97家科研单位与企业构成的“青藏高原道地药材开发与利用国家创新联盟”,打破产学研壁垒,推动青藏高原道地药材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高值化迈进。
在青海师范大学的实验室和野外科研现场,谢惠春将科研一线化作教学课堂,手把手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分析数据,带领学生在极端环境中锤炼本领。“做高原科研,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扎根大地的情怀。”他常常对学生这样说。
在同事和学生眼中,他是低调务实、严谨治学的“科研榜样”;在地方干部和群众心中,他是接地气、办实事的“科技后盾”;在科研同行眼中,他是思路清晰、敢啃硬骨头的“攻坚能手”。从风雪中的监测帐篷到田间地头的技术推广,从实验室里的潜心钻研到创新联盟的资源整合,谢惠春用十七年的坚守与拼搏,以赤子之心书写着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让科技之光持续照亮高原绿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