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亲儿子”闯港股,斑马智行流血自救?
文 | 新质动能,作者|沐风,编辑|时楠
阿里巴巴,要把“亲儿子”送上市了。
近日,阿里旗下的斑马智行,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斑马智行,由阿里和上汽联手打造,是中国第一代互联网汽车的探路者。
有两家大佬扶持,斑马智行上市之路,本该顺风顺水,但翻开招股书:斑马智行过去三年半,累计亏损超过41亿元。
更戏剧性的是,就在IPO冲刺期,前CFO夏莲直接在朋友圈“开炮”,质疑斑马上市就是为了“圈钱”,甚至点名批评部分高管的价值观。
于是,斑马智行的IPO,也引来外界质疑:阿里此举,是在下一盘深远的棋,还是急着甩掉一个烫手山芋?
背靠大树却成束缚?
斑马智行的身世并不普通。2015年,阿里和上汽联手,打造了斑马智行。有了阿里的技术和上汽的产业资源,斑马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
按理说,这样的背景应该是优势。但现在再看,却更像是一副“紧箍咒”。
斑马的最大客户就是上汽。2022年,来自上汽的收入占比54.7%;2023年是47.4%;2024年还有38.8%。换句话说,每卖出10块钱里,有4到5块都是上汽给的。
更狠的是,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年年都在九成以上。客户高度集中,这就等于命脉捏在人家手里。
上汽不仅是客户,还是斑马的供应商。阿里也一样,既是大股东,又是最大供应商。斑马大量采购阿里的云服务、软件和共享服务,采购额占比常年超过一半。简单点说,斑马的钱,花出去一半都流回了股东兜里。
早期靠股东输血,斑马确实站起来了;但想要扩大市场,就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问题——整车厂愿不愿意买单?
车厂挑供应商时,最怕的就是技术伙伴背后站着竞争对手。斑马身上印着“阿里+上汽”的双重烙印,对别的车企来说,这就是一堵隐形的墙。你说你独立,但别人心里还是疑虑重重。
阿里这次分拆斑马上市,背后一个重要逻辑:上市之后,阿里持股从44.72%降到30%多,不再并表,斑马表面上就成了一家“更中立”的第三方公司。对资本市场,这是一个独立估值的故事。
问题是,姿态归姿态,市场可不看背景牌,而是看实力牌。
现实很残酷,斑马的市场份额这几年在下滑。根据公开数据,2021年斑马在中控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是1.99%,2024年掉到0.95%,2025年上半年甚至跌到0.94%。
反观华为,鸿蒙OS的份额已经爬到2.78%。这意味着,哪怕有阿里和上汽撑腰,斑马在市场上还是被对手超车。
更要命的是,客户的胃口在变。现在的整车厂,越来越倾向于自己做软件。特斯拉、大众、通用……都在把车载系统收回去自己研发。
对他们来说,软件就是汽车的大脑,绝不能交给别人。斑马过去靠“股东关系”稳住了上汽,但想要突破大客户圈子,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斑马的“靠山”,既是支撑,也是束缚。早期背景加持,让它跑在了智能座舱的前排;但想要跑得更远,就必须跳出阿里和上汽的影子。否则,客户不敢下单,市场份额只会越走越窄。
这就是斑马智行的悖论:离开股东,不一定活得下去;过度依赖股东,又很难长大。分拆上市能不能真让它“去阿里化”,打开新局面?还是只是换个身份继续打工?资本市场盯着的,就是这个答案。
“流血”冲向港股
打开斑马智行的招股书,你会发现:过去三年半,斑马智行收入徘徊在8亿元上下,但亏损却年年高企,总额超过41亿元。换句话说,每赚一块钱,几乎都要搭进去一块半。
2022年亏了8.78亿,2023年亏了8.76亿,2024年又亏了8.47亿,到了2025年一季度,更是直接放大到15.82亿元,几乎相当于一年“亏完”一轮。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其实很直白:钱全烧在研发上。
斑马智行是做智能座舱和车载操作系统的,核心产品是自研的AliOS。要在这条赛道站稳脚跟,技术迭代快得惊人,落后一代就可能出局。
于是,研发支出就成了公司最大的成本。2022年到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是11.11亿元、11.23亿元、9.8亿元,三年合计超32亿,几乎是营收的四倍。
钱烧得凶,市场渗透率确实上来了。斑马的智能座舱搭载量,从2022年的83.5万辆飙升到2024年的233.4万辆,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7.2%。
截至2025年6月底,全球已有60家车企、800多万辆车装上了斑马系统,覆盖14个国家。听起来风光无限,但问题是,量起来了,利润没跟上。
原因之一,是“战略定价”。为了尽快推广系统,斑马选择低价合作模式,换取大规模定点。这样做确实让AliOS跑进了更多车型,但牺牲了毛利率。2022年,毛利率还有53.9%,到2024年已经跌到38.9%。这意味着,卖得越多,钱反而越难赚。
更棘手的是业务结构。斑马的营收,80%以上来自系统级操作系统解决方案,其余AI全栈、车载平台服务加起来还不到20%。单腿走路,一旦核心客户收紧订单,风险极高。
再看现金流,更让人捏一把汗。2025年6月底,斑马账上现金只剩3.16亿元,而年研发和运营消耗接近10亿元。算一笔账,如果没有IPO融资补血,资金撑不过一年。
所以这次港股闯关,像是一场“续命之战”。
外界的担忧不无道理:斑马智行这些年确实做出了成绩,车载系统跑进了几十个品牌、百万辆汽车,但商业模式还没跑通。靠烧钱堆出来的规模,能不能转化为稳定盈利?这是资本市场最想问的问题。
过去,互联网赛道的逻辑是“先做大,再盈利”,资本愿意给时间。但汽车行业不同,这是存量竞争、硬碰硬的生意。毛利率下滑、客户压价、研发高投入……每一项都让斑马智行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这,也正是它的最大困局:规模上去了,账面却越来越难看。阿里烧的钱,能不能烧出一个估值故事?还是只能换来一纸招股说明书上的“流血上市”?
AI成“第二增长曲线”?
斑马智行很清楚,光靠一个操作系统,走不到最后。市场已经给了答案——份额下滑,毛利率掉头,连大股东上汽也在紧盯自研。要破局,必须讲出一个新的故事。于是,AI成了它的“第二增长曲线”。
2024年,斑马发布了全新智能座舱AI品牌“元神AI”。听起来有点玄,但本质就是把大模型塞进汽车,让车不再是“被动听指令”,而是能主动思考、主动服务。比如过去车机只是个导航和娱乐中控,而“元神AI”号称能像个人助理,理解语境、做决策、甚至预测驾驶需求。
这套AI软件栈里,有一个叫 System Agent 的关键技术,能把不同车载应用和软件整合在一起,像“大脑”一样调度,让车不只是“车”,而是一个随时响应的智能空间。IDC的评估里,斑马的“元神AI”排在国内顶尖,算是给它挣回了一些技术面子的。
更重要的是,斑马终于在“上汽圈”之外,拿下了一个重量级客户——宝马。
2025年3月,宝马集团宣布将在中国的新车型上搭载斑马的“元神AI”,背后还有阿里云的通义千问大模型加持。对斑马来说,这单合作太关键了:
一是证明了它的AI技术有全球豪华品牌的认可;二是打破了外界对它“吃上汽饭”的质疑;三是给它的“中立化”战略加了一层真金白银的背书。
但AI这条路,也不是坦途。研发投入依旧惊人。2022年至2024年,斑马的研发开支合计超过32亿,2025年一季度又花了1.96亿。公司希望靠规模化应用来摊薄成本,可问题是,能不能快速变现?这是个大问号。
因为AI和传统操作系统最大的不同,是商业模式。以前斑马卖OS,更多是一次性授权,挣的是辛苦钱;而AI带来的,是订阅费、应用分成、甚至基于用户数据的增值服务。看起来前景无限,但落地速度如何,用户愿不愿意买单,都需要时间来验证。
好消息是,斑马的“经常性收入”已经在增加,从2022年的38.8%提升到2024年的48.4%。这意味着它在尝试把一次性买卖,变成长期生意。但资本市场可没那么耐心,能不能撑到AI带来利润,还得看现金流能不能扛得住。
更大的挑战来自对手。华为的鸿蒙OS已经全栈打通,从芯片到云到生态一条龙;小米也在盯着汽车入口;车企自研大势已定。斑马的AI想要突围,就必须证明:它不只是跟风上大模型,而是真能在驾驶舱里创造差异化体验。
问题是,这一切,需要时间。而时间,恰恰是斑马最缺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