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获“雨果奖”十周年:从笔尖到现实 “科幻+”变身成都新名片
电影《流浪地球2》中的机器狗巨型雕塑在成都科幻馆吸引了众多目光。
2015年8月23日,在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市,刘慈欣凭借《三体》斩获“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他那句“从没想过自己会跟它产生关系”的感慨,仿佛是一颗科幻种子,轻轻落地。
十年后的当下,这颗种子已在成都生根发芽——周末的成都科幻馆内,“星云科学实验秀”刚落下帷幕,观众仍围在展台前讨论着“黑洞模拟”实验的原理;往南37公里,科幻世界杂志社内由历年封面组成的“时光墙”前,几位读者正对着2006年连载《三体》的那期杂志拍照……从最初文学书页里的想象,到如今覆盖文商旅体的庞大“产业雨林”,科幻不再仅仅是孤立的文学符号,更是锻造城市文化名片的重要IP。通过“科幻+文创”等创新业态,推进品牌、产业、场景融合,为“公园城市·幸福成都”文商旅体品牌增添发展动能。
融合发展
发挥IP的乘数效应
早在《三体》获奖的十年之前,四川成都与科幻的缘分就已悄然种下。2006年,《三体》开始在成都的《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杂志编辑部所在的人民南路四段十一号,自此成为中国科幻的“精神坐标”。首任总编辑谭楷称这里是“中国科幻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它吸引着无数科幻迷,成为他们的精神原乡。
2015年,《三体》荣获雨果奖,这一标志性事件,无疑成为中国科幻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
这十年间,成都没有让这份热度停留在文学层面,而是将其转化为系统性的战略布局:
科幻世界深耕科幻出版,从期刊到图书,让科幻产业不断焕发生机;从2017年开始,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升级为两年一届,并成为中国科幻产业的展示和交易舞台;科幻创业活跃,涵盖出版、奖项、衍生品、影视特效、游戏等全产业链……2023年,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首次落地中国便选择成都,与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双会并开,吸引全球2.5万科幻爱好者与产业人士参与。
政策浇灌
从“奇点”到“宇宙”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提出,鼓励开展网络文学、科幻文学、数字文娱、游戏动漫等领域创作,扶持和推出一批文学、影视、舞台艺术、视觉艺术优质作品。
今年上半年,《三体》电子书版权回归四川,标志着经典IP在数字领域的价值重估;科幻世界即将推出新版《球状闪电》《超新星纪元》,延续文学IP的生命力;更令人期待的是,在即将召开的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上,《三体》的重磅合作消息或将发布。
不只《三体》,省市联动,正构建“文学+多业态”的产业生态。在成都市郫都区影视城,郭帆影业成都公司启动《流浪地球》等10部AI科幻短剧立项,让科幻影视从“大制作”走向“工业化量产”;科幻世界与四川雅安荥经合作的科幻文旅短剧《寻找会说话的貊貊》上线第二天,便进入爱奇艺飙升榜第七名,科幻为赋能地方文旅提供新的可能。正如《科幻世界》杂志社总经办主任王璐所言,“四川省和成都市的政策让IP不再‘躺’在书页里,而是成为流动的资本。”
2024年1月,《成都市科幻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公开征求意见,成为全国首个城市科幻发展规划;2025年5月,《成都市推进科幻内容高质量创作与转化的若干政策》发布,聚焦人才引进、IP孵化等关键环节;6月,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培育壮大科幻等重点产业。从城市特色到省市联动,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践,成都科幻产业规模从“小众文学”跃升至“千亿赛道”。数据显示,2023年成都科幻产业营收达235.21亿元,2024年预计突破280亿元,同比增长20%,稳居全国第一梯队。从《科幻世界》的单本杂志,到覆盖文学、影视、游戏、文旅、数字文创的产业链。
丰富的创新资源也为科幻想象转化为现实提供了坚实基础。创新“家底”使得科幻场景不断在现实中落地:沃飞长空的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成功首飞,氢能洒水车投入实际使用,曾经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未来交通”“绿色能源”,正逐步成为成都的现实。
打响品牌
塑造城市竞争力的全新维度
历经十年发展,成都科幻不仅在本土实现了重大突破,更是在国际科幻界占据了重要地位。《2024中国科幻城市指数报告》显示,成都与北京同处中国科幻发展的第一梯队,这一领先地位的取得,得益于成都在“硬实力”与“软实力”两方面的持续积累。
开放包容的城市氛围,让成都成为吸引全球科幻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在即将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上,尼尔·克拉克、丽泽·格伦·绰隆比、藤井太洋等全球顶尖科幻作家和顶级科幻出版机构代表将齐聚成都,这将进一步提升成都在国际科幻领域的影响力。
更为关键的是,科幻已成为成都塑造城市竞争力的全新维度。成都积极推动科幻与未来产业深度融合:在前沿生物领域,科幻作品中的“基因治疗”正通过企业研发逐步成为现实;在绿色氢能赛道,科幻里的“清洁能源”已装载在洒水车上,行驶在成都街头;在低空经济领域,“打飞的”出行从科幻场景走进日常生活,成为试点项目。科幻不再只是“务虚”的文学想象,而是切实转化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务实”引擎,也成为“公园城市·幸福成都”文商旅体品牌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
十年前,刘慈欣借《三体》向世界发出“宇宙文明的未来”之问;十年后,成都以蓬勃发展的科幻产业,回应了“城市发展的未来”这一时代命题。从《科幻世界》的笔尖,到科幻馆的璀璨星光,从IP转化的探索实践,到产业生态的精心构建,这座城市正在用行动书写科幻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