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丨山沟沟变金沟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3 12:04:00    

天山南麓,记者一行驾车沿独库公路前行,驶入群山环抱之中,雅丹地貌尽收眼底,让人震撼不已。行至独库(康村)游客服务中心,点一杯咖啡,远望群山,是游客的“规定动作”。

位于独库公路终点的康村。人民网记者 唐宋摄

然而,游客向往的“诗与远方”,一度让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阿格乡的村民叫苦不已:人均耕地不足0.76亩,曾是库车市唯一的深度贫困乡。

阿格,维吾尔语意为“夹山之村”,独库公路南段140多公里贯穿其中。康村藏在独库公路的终点,是阿格乡乡政府所在地,名副其实的山缝里的村庄。过去,“有女不嫁阿康村、光棍生在阿康村”的窘境让很多村民只能外出打工,远离泥巴路、破烂房的康村。

2018年,离家十余年,揣着电商梦想回到家乡的艾克拜尔·热合曼,一时陷入迷茫,“准备为家乡‘带货’,却发现没有特色农副产品,不得不另做打算。”

有村民自嘲:这个“山沟沟村”,种啥啥不行!更让人不忿的是——守着“最美天山路”,始终鼓不起腰包。

随着独库公路的持续走热,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浙江宁波市援疆指挥部决定:依托地理优势和旅游资源,全力培育打造“独库第一村·康村”,让村民搭上“旅游快车”,蹚出一条致富路。

康村民宿院子里的葡萄熟了,鲜花正开得艳丽。人民网记者 陈新辉摄

从道路硬化开始,改造富民安居房、铺设自来水管道、新建卫生院……康村变了模样,村道宽阔,院落整洁。

这些变化让艾克拜尔捕捉到了商机,他干起了村里第一份快递业务。“现在一天就要送二三百件货,比过去一周的量还要多一倍。”艾克拜尔每天忙得脚下生风。

2019年,在乡政府的支持下,艾克拜尔又首先开起了民宿。“村里人都不信,开民宿能有人来住。”艾克拜尔说。

第一批客人是乡政府带来的,逐渐民宿有了起色,还有了回头客。艾克拜尔又当起了村里的民宿“职业经理人”,联合16户村民一起“抱团取暖”,起名“阿达西客栈”,每月给大伙分红。

“去年最多的一户分了2万多,最少也有1万多。”艾克拜尔指着村道两边的花圃说,“这些花都是村民自发种的,院子里的葡萄游客随便吃,大家都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小院收拾得有特色,环境好了,来住宿的游客就多了。”

游客在独库第一村旅游景区游玩。人民网记者 唐宋摄

“过客”变“留客”,康村还打造了自己的景区,在村边的一条河流旁建了“独库第一村旅游景区”,如苏力·沙吾提就在这里赚到了钱。他放下羊鞭,在景区开起了观光车,“人多时,一天要跑40多趟,去年光开车挣了2万多元。”如苏力感叹,“放羊的地方成了旅游景区,放以前想都不敢想。”

“那有啥不敢想,有山有水有独库,还愁赚不到钱?”景区负责人玉苏甫·艾力笑着和如苏力争论,“景区24间客房天天住满,特色小吃摊每天生意都不错,村里60多人在这里就业,不少大学生都愿意回来,康村人的生活肯定是越来越好。”

独库第一村旅游景区一隅。人民网记者 唐宋摄

马路宽了,路灯亮了,环境美了,收入高了……这些变化让祖力比艳·托乎提决定回到康村。今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她在独库(康村)游客服务中心的咖啡店学习调制咖啡,同时准备“三支一扶”考试。

祖力比艳熟练地把咖啡豆放入磨豆机,有十来名游客要打卡“独库公路”版咖啡。“以前谁能想到,深山沟里也能喝上现磨的咖啡。”祖力比艳觉得,村里现在的生活和城里没啥两样。

现在正是独库公路最美最忙的季节,也是康村最热闹的时候,每天过往车辆约2万辆,游客在3万人以上。

“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借着家门口的独库公路红火起来,村民有钱赚,村集体经济不断增长。”阿格乡党委书记、人大主席汪月华告诉记者,今年年初,康村召开了村集体股份分红大会,全村436户每户分红200元至900元不等,传统牧业村端上了旅游的“金饭碗”。

康村文化长廊旁的龟兹宝宝造型。人民网记者 陈新辉摄

斗转星移,康村不小康已成为过去。放眼望去,红瓦白墙房屋整齐排列,檐下庭前的花朵迎风舒展,南来北往的游客笑语盈盈,勤劳的村民们在致富路上步履铿锵……曾藏于天山脚下的山沟沟,褪去旧日摸样,已然成为幸福的金沟沟。(孙海峰、唐晓勇、王欲然、唐佳、唐宋、杨睿、陈新辉)

点击进入专题

人民网“行进中国”新疆调研采访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