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龙江 新故事 “爱民路”上唱响爱民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08:49:00    

□本报记者 崔立东

哈同公路哈尔滨市界,一块写着“张永学警官爱民路”的路标静静矗立,向南来北往的人们无声诉说着一个普通交警与一方百姓的故事。

这块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路牌,不仅标记着地理方位,更映照出一位老交警心系群众、将责任与忠诚倾注在乡村路上的不凡印记。

他叫张永学,一位刚刚脱下警服的老交警。

2024年12月12日,60岁的张永学在交警的岗位上光荣退休——38年9月零12天,记载着一位老交警情系群众的每一个瞬间。

次日清晨,细心的村民发现张永学着装变化:警帽少了警徽,警服没了警衔,腰间卸下了警械。寒风中,张永学身上那件“张永学志愿服务队”红色马甲尤为显眼。

这是他站了十几年的路口,寒来暑往,雨去风来,每天早晚上下学他都会准时出现在这条路上,送往迎来,护送一批又一批学生安全到校,平安回家。

凡涉安全,皆是大事。38年的交通安全宣教路上,他的足迹遍布辖区,不留一处死角。他深知,每一条路都牵系着百姓的出行安全。

1986年夏季的一个晚上,刚入警不久的张永学在执勤时发现路边“蹲着”一个年轻小伙,满脸焦急和沮丧。询问得知,小伙子家住偏远村屯,由于没赶上末班公交车,急得要哭。

张永学找来朋友的车将小伙送回家,从此两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三十多年来,三哥待我如亲兄弟,吃的喝的用的都管我。”当年的小伙动情地说。

“因为我在家排行老三,队里的年轻人都叫我‘三哥’。久而久之,便在辖区叫开了。”张永学说。

“三哥”在辖区群众中也“有一号”。退休前的三十多年,张永学一直负责哈市道外区四个镇的交通安全宣教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跑遍了四个镇40个村、10个社区、206个村屯。“辖区干部可能不认识交警队长,但无人不识张三哥!”说起张永学,驾驶员侯玉山深有感慨:“在我们这不认识三哥的司机不多,大家遇到难事都愿意找他。”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张三哥”开着那辆二手“赛豹”奔驰在辖区乡村路上,一车一人,成为一道宣传交通安全流动的风景线。

38年来,他协调各方,在40个行政村、10个社区、206个自然屯竖起300多块交通标识,设立宣传站,自费印制十几万份宣传单。他主动担起校园交通安全义务宣传员,被道外区47所中小学幼儿园聘为交通安全辅导员和法制副校长。

辖区道路,包括18公里国道、23.5公里县市道、141公里乡道、172公里村道、32.5公里专用道,每一条道路分布在哪个镇、哪个村、有多长距离都装在他心里。辖区32056名驾驶员、30880辆机动车、4997辆农用车,包括谁爱开飞车,谁有喝酒驾车的坏习惯他都掌握。

那块醒目的“张永学警官爱民路”路标,背后是一段长达16年的风雪故事。

这条连接道外区团结镇东新村和石人沟村的乡村路,建成于2006年,翻越一个坡度超过30度的山坡,全长913米。

通车后,每逢冬季降雪,这里便险象环生。“路滑得站不住脚,车更不敢走。”石人沟村村委会主任王金鹏回忆,“下坡后就是一个90度急弯,刹不住车的直接撞墙,甚至冲进老乡家院子。”

2009年冬天,张永学走访时发现了这个“老大难”。他当即与村镇商议,增设凸透镜、改造院墙,但治本之策唯有及时清雪防滑。可谁来干?村镇干部都面露难色。那一刻,张永学没有犹豫,揽下了这个无人认领的“苦差事”。

从此,每个雪天,张永学便带着志愿者,成为这条路上最早的“清道夫”。

这条路坡陡路窄,仅4.6米宽,大型机械根本上不去。16年来,张永学和志愿者们就靠着最原始的工具,硬是在风雪中为村民们开辟出一条生命通道。

参加工作以来,张永学获得的荣誉数不过来:“中国好人”“全省道德模范”“哈尔滨市优秀志愿者”等等。在诸多荣誉中,一纸由石人沟村委会颁发的“荣誉村民”聘书让他特别在意:“老百姓的认可,才是我最大的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