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新媒体收入与利润去年均同比增长
本报讯(记者杜一娜李美霖)7月15日,《中国报业创新发展报告(2024年度)》在第四届中国报业创新发展大会上发布。《报告》全面剖析当前报业发展态势,涵盖内容生产、传播渠道、技术应用、体制机制等关键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成果,并对中国报业创新发展作出展望。
《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报业发展总体健康有序。2144家出版单位共发行2389种报纸,继续保持以党报为重心、都市报行业报等共同发展的格局。经营方面保持稳定,报纸总印数246.3亿份,总发行量244.0亿份,总资产1948.8亿元,总收入710亿元,利润总额49.5亿元。其中新媒体表现亮眼,收入62.2亿元,利润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和3.2%,成为推动报业发展的新引擎。同时,报纸经营头部效应明显。170种报纸年度总收入过亿元,占所有报纸总收入的61%。14种报纸利润总额过亿元,最高达8.9亿元。人员结构持续优化,采编人员、技术人员同比增长2.4%、8.3%。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2.5万人,同比增长4.1%。
《报告》总结梳理出报业发展五大特点。
聚焦主题主线,新闻舆论引导更加有力。中央报纸创新形式实现精准传播,行业报纸依托专业优势开展滴灌式宣传,地方报纸深耕在地化叙事,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主题宣传报道格局。坚持微观切口和宏观叙事有机结合,通过具象化故事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和中央政策。《人民日报》推出“微镜头”“微观察”,聚焦重大活动细节,见微知著,展现大党大国领袖风采。《河北日报》推出调研式理论专栏《新思想里的方法论》,坚持突出地域特色、行业特色,创新表现形式,运用全媒传播,多讲故事、挖掘案例,生动反映人民群众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自觉行动和丰硕成果。
突出精益求精,优质内容供给效能持续提升。例如,《四川日报》的“水润中国”系列报道,将历史、水利、生态、旅游等主题结合,创新运用信息化技术,获得广泛好评。《山西日报》制作中英双语微视频《寻迹古建》,取得跨文化传播裂变效应。坚持育新人、兴文化,在全民阅读、教育学习、生活资讯等方面长期深耕、重点发力,打造全媒体时代的报纸名片。
深化融合发展,全媒体生产传播质量并进。传播矩阵建设快速推进。全国报纸共开设831个一级独立域名的新闻网站、852个手机客户端、9393个公众账号,用户总数为104.9亿。200多家报纸新媒体用户数超千万,《江阴日报》是唯一一家新媒体用户总数超千万的县级报纸。
注重全球叙事,国际传播能力不断增强。全国报纸海外总发行量达190万份,覆盖用户近10亿。外文网站用户3.9亿,外文客户端境外下载占比超70.1%,涵盖英语、法语、西语等7种主要国际语言。境外社交媒体账号数达1598个。传播力、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日报(英文版)》新媒体用户4.4亿,《环球时报(英文版)》单个境外社交媒体账号订阅数达643.1万。
创新服务形态,助推竞争力、影响力提升。全国1396家报纸共刊发公益广告7万余版,246家报纸参与社会公益捐赠,总额达1.9亿元。中国报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竭力服务人民群众上不断发力。
《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报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健康有序、稳中有进,在内容生产、技术应用、信息传播、人才培养、运营服务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作出新贡献。
针对中国报业正处于提质升级的换挡期、拓展赛道的转型期、深化改革的发力期,《报告》提出,一是以推进系统性变革为牵引,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经营模式、贯通事企管理、优化结构布局。二是以实现数智化发展为关键,更好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趋势,提高科技赋能力度深度广度,从报媒向融媒、智媒转变。三是以建强人才队伍为基础,深化互联网思维和融合传播理念,加强全媒体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四是以打造文化服务综合体为方向,推动报纸出版单位迭代产品服务、更新产业形态,从“新闻+”走向“传媒+”“文化+”,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