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文化·文物说|元代宠儿高足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3 10:54:00    

《内蒙古日报》(2025年8月12日6版)。

自白

罕见的时尚单品

□高莉

  在青花瓷器的璀璨世界中,我们是形状与高脚杯相似的器形。虽然若追溯渊源,可以直奔新石器时代,但若论高光时刻,当数元代,那时的时尚单品便是我们——青花瓷高足杯!

  元代的瓷器造型很丰富,我们是新品种,尤其是修长的把柄,是当时高足杯的显著特点之一。我身高10.1厘米,口径10.7厘米,足径3.7厘米。撇口的设计使杯口显得宽阔而舒适,弧壁向下渐内收,使我看上去身材修长、优雅。我的底是中空的,圈足部分还有一圈窑红。

  我们特有的“高足”看上去像把柄,所以又叫把杯;又因为我们便于骑士拿在手中在马上饮酒,因此还有马上杯之称。

  “人生百年长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抒发了元代人喝酒的豪迈之情。于是,我们成为那时最流行的酒具。大家看我的造型,整体敦厚,上面为碗,下接高柄,看上去是不是显得特别稳当?

  因为主人身份高贵,所以工匠制作我时,在细节处下了一番功夫。他先在我的外壁绘了一圈缠枝莲纹,这是中原文化中的植物纹样,以莲花为主体,由蔓草缠绕成图案,枝茎委婉多姿,连绵不断,象征生生不息。“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芭蕉的叶片很大,“大叶”谐音“大业”,寓意大业有成;芭蕉有顽强的生命力,故蕉叶纹也有健康、长寿的寓意。于是,工匠在我的柄上绘制了流行于中原地区的蕉叶纹。

  无论是连绵不绝的缠枝莲纹,还是霸气的蕉叶纹,这些对于我而言,都是表相。我的精髓之处在高足上面盛酒的碗。工匠在碗心绘制了一条矫健的青花赶珠龙。这条龙头小颈细,有鹿角,龙鳞片如鱼鳞般精细,身形蜿蜒。在工匠的精心布局与绘制下,如果碗里盛满酒,碗底的这条青花龙就更显得活灵活现。因此,主人在举杯畅饮前,总喜欢握着我的高足,满脸惬意地欣赏酒液中游动的青龙。

  我们那时生产的青花瓷器多用于出口,元末的战乱导致存世品不多,像我这样的青花龙纹高足杯,存世量就更为罕见,我见证了元代制瓷业的繁盛。

元代宠儿高足杯

□高莉 通讯员 武晓珊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用瓷石加高岭土做胎,钴料在胎上绘制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元代是青花瓷器的繁盛时期,尤以江西景德镇青花瓷器最为精致,传世器物成为今天世界各大博物馆的珍品。元代青花瓷器最初使用的色料来自海外,称苏麻离青或苏渤泥青,简称苏青。那时的青花瓷器胎体较为厚重,色彩鲜艳、构图繁密,花纹以龙凤、鱼藻、鸳鸯、荷鹭、缠枝花、山水、人物故事居多。画面层次丰富,笔法自由,生动传神。器形既有大罐、大盘、大碗等大器,也有精细灵巧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盘等小器。瓷器上的纹饰线条苍劲有力,平涂结合勾、皴、点、染,表现出水墨画般的艺术效果,展现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技艺。

  兴安盟博物馆二楼“历史文物”展厅就有一只精致的元代景德镇窑青花龙纹高足杯,1992年出土。

  那年春天,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苏木西白音嘎查的一个村民,在嘎查南面的一座方形土城遗址的东侧发现了一处元代窖藏。一口倒置的铜釜内,藏有多件元代瓷器,有沥粉五彩描金、青花、卵白釉、青白釉等品种,器形有高足杯、碗和盘,保存得十分完整。元代景德镇窑青花龙纹高足杯就是其中一件。

  高足杯胎体洁白细腻,釉色晶莹透亮,青花发色浓艳深沉,杯身所绘的龙纹双目圆睁,髭须飞扬,锐利的三爪,矫健有力的身姿,处处尽显动感与威严。

  该馆宣教部讲解组的武晓珊介绍:“元代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景德镇窑青花瓷器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达到鼎盛。元代,人们崇尚白色与蓝色。白色是吉祥与纯洁的象征,蓝色则代表苍天,这两种颜色反映在工艺美术上,便成为青花瓷器。我们馆这只青花龙纹高足杯,可以说是元代瓷器艺术的典范,它不仅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更在釉下青花的笔触间,镌刻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追求。”

  高足杯在古代有饮酒、喝茶、祭祀和射箭时作为“靶”杯的用途,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和审美。与高足杯相似的器形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例如龙山文化出土的黑陶高足杯。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西方的金银高足杯和各种本土模仿借鉴的高足杯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但还不是主角。元代,高足杯成为时尚单品。《中国陶瓷史》记载:“高足杯是元代瓷器中最流行的器形,口微撇,近底处较丰满,承以上小下大的竹节式高足,是高足杯的典型式样。”

  高足杯有竹节高足、直柄高足和转心高足等款式,在装饰上有单色釉、青花、釉里红和斗彩等,绘画题材以花卉纹居多,龙凤纹次之。特别是龙凤纹,元代有“禁龙凤纹,臣庶不得使用”的禁令,凡绘有龙凤题材的高足杯,都是特定人群才能使用的器物。因此,兴安盟博物馆珍藏的这只元代景德镇窑青花龙纹高足杯,不仅可以确定其为酒具,更可以肯定它曾是元代皇室所用器皿。

  高足杯造型独特,线条优美,手柄部上收下展的设计仿佛龙的姿态,充满了动感与力量。杯的碗底纹饰是一条赶珠龙,是这只高足杯的“灵魂”。细端详这只龙,细颈三爪,青花随笔行、顿、提、捺的轻重而出现浓淡变化。从龙纹的绘制上可以看出画工当时心中有物、信手拈来的胸有成竹,整条龙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龙显得生动自然,毫无拘谨迟疑之笔,尽显画工高超的技艺,也使得青花料的串珠缩聚特点和铁锈斑随画意而动,尽显元青花纹饰特征。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被视为能够呼风唤雨、带来丰收的神灵,还与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等诸多美好愿望联系在一起,被赋予了极高的文化地位。

  赶珠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富贵和权力的象征,这个形象出现在高足杯碗底,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更展现了工匠精湛的技艺。

  高足杯的别称马上杯,来源于高足杯最初为善骑的北方游牧部族设计,上为碗形,下有高柄,方便饮者在马上握拿。

  史料记载,元代在中国瓷器史上是一个颇具创造性的时代,元青花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陶瓷新品种。元青花的出现促进了中西方贸易往来,推动了中国制瓷业的发展。它的烧制历史虽然很短暂,但其高超的工艺和稀少的存世量,成为中国青花瓷中的瑰宝。

观点

文明互鉴的注脚

□关玉文 武晓珊

  每当驻足于兴安盟博物馆的元代景德镇窑青花龙纹高足杯展柜前,便能深刻感受到这件器物所承载的文明密码与厚重历史。它不仅是工艺美学的巅峰之作,更是多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鲜活物证,以无声的姿态诉说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

  从工艺角度审视,这只高足杯堪称元代制瓷技术的集大成者。浓艳处如墨色晕染,淡雅处似云雾氤氲,将中国水墨画的意境融入瓷绘之中。高足杯的造型设计更是别具匠心,细长的竹节状高足既符合骑士的需求,又与杯身浑圆的曲线形成刚柔并济的视觉张力,展现出元代匠人对实用功能与艺术审美的精妙平衡。

  若将青花龙纹高足杯置于历史语境,这件文物本身就是文明互鉴的生动注脚。元代疆域横跨欧亚大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深度碰撞。青花瓷器的诞生正是这种文明交融的产物——钴料源自波斯,绘画技法吸收中亚细密画元素,纹饰题材延续了中国传统的龙凤图案。杯底的三爪龙纹虽象征皇权,但元代统治者对龙纹的接纳与改进,则体现了元朝“因俗而治”的统治理念。这种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吸收与接纳,让龙纹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

  青花龙纹高足杯出土于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城郊,印证了元代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繁荣。这只高足杯或许曾在元上都的宫廷宴会上光芒四射,见证着各族贵族觥筹交错;又或许跟随商队,沿草原丝绸之路辗转至此,成为游牧部族的心爱奇珍。

  青花龙纹高足杯,既是凝固的历史,也是流动的文明。它以瓷器为载体,将工艺之美、文化之融、历史之重融为一体,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文化符号,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证。(作者系兴安盟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史话

青韵流转传八方

  兴安盟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到秦代,这里是东胡人的游牧之地。汉、魏、晋时期为鲜卑属地。南北朝时期为室韦地。唐代时期,本地区分别隶属于室韦、松漠、饶乐三个都督府。辽代为上京道泰州辖地。金代为临潢府泰州辖地。元代,兴安盟地区归辽阳行省州所辖。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中国北方后,分封近戚功臣,兴安盟一带为其三弟帖木哥斡赤斤的封地。

  元代的驿道路网打通了元朝首都与亚欧各地的联系,使长期陷于停滞状态的沙漠绿洲路再次活跃了起来,草原丝绸之路因此得到空前发展。元朝继承并完善了唐宋以来的对外开放政策,在政治上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在经济上积极开展海外贸易,开拓了中西方交往和贸易的新局面。

  丝绸之路的发展为东西方交往和贸易提供了稳定、便利、安全的国际环境,丝绸之路沙漠绿洲路、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空前通畅,这些道路互相贯通。今兴安盟地区当时是连接中原与北方草原的重要通道,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而景德镇这座江南小镇,凭借精湛的制瓷技艺和丰富的原料,成为当时的制瓷中心。青花瓷器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制瓷工艺完美结合,开创了中国陶瓷史上的新纪元。

  青花的诞生是多种文化元素巧妙融合的结晶。元代匠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采用从波斯进口的苏麻离青钴料,在高温烧制下呈现出深沉中带有铁锈斑的蓝色,与洁白的瓷胎相互映衬,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景德镇是青花瓷器的主要产地,这里有丰富的瓷土资源、便捷的交通以及技术精湛的工匠群体。这些瓷器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中东、欧洲等地,受到人们的喜爱与追捧。(武晓珊 供稿)


来源:内蒙古日报

编辑:胡梦莹

编审:赵宗杰

终审:刘畅

总监制:肇慧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