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与“美丽上海”如何双向赋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2 16:34:00    

编者按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七个着力”明确新时代城市工作“施工图”,“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即为其中之一。

美丽上海建设是上海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核心抓手,而新质生产力作为绿色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将成为这一进程的关键驱动力。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日前发布《上海蓝皮书: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25)》,致力于探寻新质生产力与美丽上海建设的协同发展机制与路径。今摘编部分报告内容,以飨读者。

图为2025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现场。本报记者 袁婧摄

新质生产力是绿色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的绿色技术创新、生态要素优化配置、产业绿色转型,将为美丽上海建设提供重要的推动力。美丽上海建设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过程,这一过程将加速新质生产力培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与美丽上海建设能够相互促进,但协同推进两者仍面临政策目标协同困难、绿色技术创新支撑薄弱、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严峻、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不充分等挑战。需要在价值协同、功能协同、创新协同、政策协同、区域协同等领域共同发力。

价值协同:统筹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

协同推进新质生产力和美丽上海建设,关键是实现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协调发展,这就需要统筹发挥好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两个方面的关键作用。

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依托上海位于河口的生态优势,借鉴国内外相对成熟的评估方法和技术,综合运用生态模型、实地监测、经济评估等手段,对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进行服务价值评估,为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财政资金奖补、税收优惠等形式,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经济,支持企业和研究机构在生态产品领域的创新与研发,打造具有国际化大都市特色的生态产品,增加生态产品的市场吸引力。

推动生态产品的国际认证,提高产品的全球认可度和市场竞争力。提升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发挥核心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推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管理,打造涵盖绿色原材料、生产、运输、销售和回收利用的完整产业链。利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提高制造业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能耗和废物排放,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不断丰富工业碳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功能,逐步实现工业行业碳足迹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全覆盖。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依托综合科研优势和骨干企业,推动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打造节能环保原创技术策源地。出台支持政策,引导推进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环保产业均衡发展,建立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市场培育、人才培养等多维度支持体系,利用政府采购、节能改造等渠道促进节能环保产品的市场应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动力源泉。

功能协同:提升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功能

上海在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美丽上海建设中,需要注重协同提升常规环境风险、新污染物环境风险、气候风险防范功能,打造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保障机制。

完善新污染物生态环境风险管理框架。加强对新污染物产生、扩散、分布和潜在风险的系统性研究,完善新污染物生态环境风险管理相关科技与监测数据,加强新污染物风险的源头防控,推进新污染物防治与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及污染防治等制度的融合协调,不断完善新污染物协同治理体系。

开展存量基础设施气候风险评估。对城市基础设施开展全面的气候风险评估,评估基础设施的物理脆弱性、社会脆弱性和经济脆弱性,识别城市基础设施容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环节和关键风险点。基于评估结果,上海可以制定动态的基础设施管理策略,根据气候变化趋势和技术进步情况,灵活调整和优化基础设施运营和维护计划。

探索超大城市基础设施气候韧性建设管理的标准体系。制定针对性强的超大城市基础设施设计标准,明确城市不同区块的气候风险和适应策略,以提高抵御洪水、热浪和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将气候韧性理念贯穿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运维的全过程,推进基于自然的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针对不同气候灾害情景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利用信息化手段增强应急响应能力,提升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效率和准确性。

创新协同:强化绿色技术创新应用新动能

要加大对低市场化领域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持,培育美丽上海建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目标导向下的技术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以打造国际绿色技术交易中心为目标,汇聚全球绿色技术创新资源。

加强低市场化领域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由于绿色技术创新具有较强的公共物品属性,管理部门可通过税收减免、补贴和融资支持等方式,设立专门的绿色创新基金,鼓励企业在污染控制与治理、循环利用、绿色管理和设计等低市场化领域进行绿色技术研发,降低企业研发风险。鼓励银行和金融机构设立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专门用于支持低市场化领域的绿色技术项目。

加大力度培育绿色技术创新人才。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联合研究,培养跨学科的创新团队。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设立绿色技术研发中心,形成产学研结合的良性循环。建立绿色技术创新示范区和孵化器,为创新人才提供资源和支持,以实现绿色技术的转化与应用,培育美丽上海建设要求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加强国际合作,吸引国际优秀人才和项目落户上海。

打造国际绿色技术交易平台。在全球范围汇聚绿色技术领域资源,构建具有国际视野的绿色技术评价标准,推动绿色技术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不断提高绿色技术供需双方匹配的精确性,为绿色技术的交易和转让提供便捷服务。以打造国际绿色技术交易中心为目标,加强国际合作,针对上海较为薄弱的绿色技术创新环节,通过技术交易引入国外相关技术,满足美丽上海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政策协同:强化政策统筹和部门协同联动

协同推进新质生产力与美丽上海建设,政策协同是前提和关键环节。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构建一个取向一致、部门联动的政策框架。

提升政策协调性和一致性。整合管理部门、高校、研究机构等多方资源,研究明确新质生产力与美丽上海建设之间的关系、联动机制,为增强两大领域的政策一致性提供依据。以2035年美丽上海总体建成战略目标为导向,制定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明确协同推进的路线图。

不断完善跨部门协同机制。推动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制定与新质生产力、美丽上海建设相关的行动计划,明确各职能部门在规划落实、政策制定与资源配置领域的分工和职责,加强不同职能部门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共享与交流,确保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政策的协同实施。

加强政策协同效果评估。建立健全政策执行机制和效果评估体系,从多维度、多领域、多层次构建新质生产力与美丽上海建设协同效应的监测评估体系,评估其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综合贡献,及时发现存在的瓶颈短板并提出调整优化方案。

区域协同:优化资源环境要素跨区域配置

新质生产力发展与美丽上海建设需要优化绿色低碳资源能源的有效配置,上海自身的资源能源禀赋并不突出,需加强区域合作,促进与长三角及其他地区之间的合作,为两者双向赋能提供强大助力。

推动构建长三角区域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建立长三角区域的资源环境信息共享平台,提供资源环境市场的相关数据、交易信息和市场动态,推动资源环境要素的市场化交易,除了水权、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之外,引入清洁能源使用权、自然碳汇等新型交易品种。对资源环境要素市场的运行情况进行定期监测与评估,包括市场交易量、价格波动等,及时调整市场策略。

建立健全绿电跨区域交易机制。提升跨区域电力传输能力,建设高效的输电通道。与西北、华北、华东等地区的省市建立绿电交易的跨区域合作机制,组织跨区域绿电交易协商,制定统一的交易规范,促进区域间的资源互补和技术共享。建立绿证追踪和监督体系,借助区块链技术确保绿证开发、交易、使用、注销数据的全程可追踪,提升绿证的可追溯性和可信度。

深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联动。鼓励和引导长三角高校、科研院所与政府、企业合作,协同开展关键生态环境问题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推进各地区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整合共享,及时预警跨界生态环境风险。将新污染物协同治理纳入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制定长三角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名录,开展新污染物治理的统一监测、统一标准、统一执法,协同应对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