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量化正在踏上国际舞台!量派投资孙林:坚守稳健初心,加大AI探索应用


今年以来,量化私募业绩表现持续抢眼,百亿量化私募数量首次超过主观,行业重回规范发展快车道。DeepSeek的火爆出圈,更让各方重新正视量化私募的社会价值。量化私募在积极应用AI的同时,也推动了这一技术的发展。
为了了解中国量化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券商中国记者近日对量派投资创始人、CEO孙林进行了专访。孙林在量化领域深耕多年,具备丰富的研发经验与量化方法论。他曾在巴克莱资本股票和外汇交易部从事量化分析,其间曾是公司最年轻的AVP(副总裁助理)。在Two Sigma任职期间,他曾任公司短周期交易自营部门联席主管、美国股票做市团队主管。2019年底,孙林联合创立上海量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量派投资”),目前公司管理规模已突破百亿。
孙林谈吐幽默风趣,枯燥的知识在他口中变得鲜活有趣。然而,一旦触及专业领域,他又变得极为严谨。作为一名年轻创业者,他对量派的发展有着清晰规划,“稳健”是他专访中提及频率最高的两个字。谈到中国量化行业的发展前景,孙林充满信心,在他看来,受益于人才储备优势,中国量化将来会在国际上起到推动作用,全球最顶尖量化机构名单里也一定会出现中国公司的名字。

量派投资创始人、CEO孙林
精彩观点:
中国量化行业里,真正有稳健标签的管理人是稀缺的,我们既然能赢得这样的标签,就肯定要坚持下去。
海外投资人对于对冲基金Smart Beta的暴露基本上是零容忍,中国投资人将来也会越来越重视阿尔法。
每家量化机构都要对自身规模有个正确和诚实的认知,你的规模到多少得停一停,要心里有个数。
量化更在乎方法论,而主观更在乎数据。相对而言,主观更注重爆发力,它的持仓更少,而量化持仓分散,最大的特色应该是稳健性。
量化基本是满仓,没什么比永远满仓更长期主义,减仓的唯一原因应当是投资人赎回。
中国量化将来会在国际上起到推动作用,全球最顶尖量化机构名单里一定会有中国公司,我们在其中肯定会拥有一席之地。
坚守稳健初心,追求纯阿尔法
券商中国记者:量派创立至今,您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人和事?
孙林:很难说某件事或某个人让我印象特别深,但总体而言我有个非常大的感触,就是创业过程比自己预想的要艰难得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很多。我们两位创始人的前东家都是一线大厂,合规风控极严,我们应该算是行业里为数不多从海外回国创业,创业前一行代码都没提前写的,可以说所有东西都是从头来过。大家总说万事开头难,量派创立最初一两年其实是蛮艰难的,因为策略储备本身也需要过程,而我们回国创业的时间相对比较晚。
另一方面,我们在团队招募上要求又非常高,感兴趣的候选人往往都很贵,所以公司成立前几年基本一直都处在勉强盈亏平衡的状态。最艰难的时间是2023年四季度,当时公司现金流都有些紧张,最后我自己家里抵押了一套房给员工发工资。虽然公司的成长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我和余航(量派另一位创始人兼CTO)都清楚知道自己想建立一家怎样的公司。2024年以来,公司发展速度很快、真正进入到良性循环的阶段,我们也得以有更多资源去招募优秀的人才。
券商中国记者:从纯粹的投研负责人到创业者,这个转型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孙林:以我自身创业经历看,创业前几年的主旋律是努力活下来。绝大多数量化机构是老板自己负责投研,因此前几年比较考验老板的投研能力,就像量派,如果我自己的投研能力不够强,公司在起步阶段可能都无法生存。所以前期我作为一个量化分析师或工程师,首先要自己去解决问题,让策略实现盈利。等公司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再从管理者的角度,去更多考虑如何把团队构建好、把公司管理好,其中确实有一个转变过程。
券商中国记者:在您看来,量派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孙林:我们最大的特点是追求稳健,在产品表现上就是高夏普和低回撤,与同行保持尽量低的相关性。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有着非常严格的风控体系;其次在严格风控下,我们会逼迫自己去寻找更多纯阿尔法,而不是Smart Beta。当市场环境Smart Beta特别好做的时候,量派可能没办法赚到那部分收益,但不论是量化好做或难做的年份,我们的业绩表现都差不多。尤其是经历了2024年的几轮市场波动后,有越来越多的投资人认识到了稳健的重要性,也发现我们不是那种一味追求收益的管理人,主要还是追求稳健。
同时,我们在募资端也始终强调这一点,所以目前我们的投资人也基本上和我们共享同一个价值观——主要追求稳健,而非高收益。中国量化行业里,真正有稳健标签的管理人是稀缺的,我们既然能赢得这样的标签,就肯定要坚持下去。
券商中国记者:量派追求纯阿尔法的理念是如何在中低频策略中实现的?为什么不做Smart Beta?
孙林:中低频是指预测的周期大于等于一天,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日间预测。日间预测也有阿尔法和Smart Beta两个维度,像我们是只追求纯阿尔法,这和做日间预测并不矛盾。如果你想只追求阿尔法,就必须在风控上做得非常严。我们的研究员在做回测时,如果某个策略模型涉及Smart Beta,会发现这个模型很难加进来。然后,从公司层面看,还要有很长时间的积累,要有一个足够优秀的团队,逐步形成获取阿尔法的能力。
而我们之所以不做Smart Beta,有几方面原因:一是基于我和余航过往的海外工作经验,海外投资人对于对冲基金Smart Beta的暴露基本上是零容忍,如果你做Smart Beta,你就不能收取2+20的费率,我们预判将来中国的投资人也会越来越重视阿尔法。二是量派始终着眼长远,在内部我们经常开玩笑说要把自己做成百年基业,要想活得久最重要的是不要出娄子,策略必须足够稳健,就得追求纯阿尔法。三是我们起步相对较晚,公司要做起来必须得有特色,高夏普对量派而言确实是一大特色,所以我们就继续保持住。
让策略容量跑在规模增长前面,加大AI探索应用
券商中国记者:2024年以来,量派成长迅速,公司在规模和业绩表现之间是怎样进行平衡的?
孙林:规模和业绩在某种角度上是相互矛盾的。同一策略在合适规模以上,肯定是规模越小、业绩越好。量派的总体方针是让规模平稳增长,同时让模型推进后策略容量的增长跑在规模增长的前面。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必须持续产出新的模型和方法论,让我们的预测越来越准、能力越来越强。
此外,在规模控制上,该封盘的时候我们也会封盘,该变的时候也会变。比如2024年底开始,我们CTA产品线基本就处在软封盘状态,近期才陆续重新开放。最近我们也已经改变了中性产品的募资策略,接下来中性产品的募资节奏会比之前放缓很多。
券商中国记者:近期,不少头部量化私募已经宣布封盘或者控制规模,对这样的现象您怎么看?
孙林:我们也会这样操作,就像刚才说的,我们CTA产品刚结束了一轮软封盘。在我看来,每家量化机构都要对自身规模有个正确和诚实的认知,你的规模到多少得停一停,要心里有个数。当然,封盘一定要坚持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该封盘的时候封盘,或者有时封盘可能过度了,就调整下节奏。今年大家会发现量化封盘较为密集,有一大原因是今年确实量化比较火、募集相对容易,所以封盘会多一些。
券商中国记者:量派目前策略模型的储备情况是怎样的?今年不少公司加强了对AI的布局,量派在这方面有何安排?
孙林:在我们2019年刚创业的时候,所有模型都是线性模型,也都是量价模型,不只量派如此,如果你看美国量化机构,当时基本也都以线性模型为主。2020年、2021年我们开始加入一些非线性模型,起初是树模型,2022年后又陆续加入了深度学习模型,现在我们绝大多数模型都是非线性模型,甚至有些是端到端的深度学习模型。我们现在的模型储备,线性模型、树模型、深度学习模型都有,从另一个维度看,量价模型、基本面和另类数据模型也都有。接下来我们会在AI深度学习上进行更多探索,同时还会探索新的数据,比方说对各种另类数据的应用。
在AI应用方面,早期我们主要会用深度学习的方法将一些因子组成最后的预测模型,之后还应用在端到端的模型训练。ChatGPT4.0刚推出时,我们就开始尝试将其作为工具使用,比如用于一些简单的脚本生成。我们对新鲜事物持拥抱的态度,但总体还是较为谨慎。今年年初,在DeepSeek火之前,量派成立了自己的AI lab,未来有几位互联网大厂的优秀人才会陆续加入我们。
量化更在乎方法论,行业马太效应加强
券商中国记者:您如何看待量化投资和主观投资的关系?监管层现在倡导长期主义,这样的理念怎样在量化投资中得到实现?
孙林:首先是量化和主观的关系,有个总结我认为非常好,量化更在乎方法论,而主观更在乎数据。主观大佬或研究员会去上市公司做深度调研。量化不太可能做这件事,它更在乎如何利用技术革命的产物,去快速处理大量数据。某种意义上讲,主观和量化只是两种不同的方法论。相对而言,主观更注重爆发力,它的持仓更少,而量化持仓分散,最大的特色应该是稳健性。关于长期主义这个话题,量化相对主观换手率会更高,这是因为计算机的交易速度很快,我们得以更好运用最前沿科技,从而让交易提速。但不管是指增还是中性,量化机构绝大多数产品在股票端都是满仓的,所谓的换手高,只是说我们的持仓组合会做快速调整,但并没有裸卖,对贝塔的贡献是+1,在我看来这也是长期主义的体现。如果你成天都在择时,今天买、明天卖,这只是在为市场提供流动性。而量化基本是满仓,减仓的唯一原因应当是投资人赎回,没什么比满仓更长期主义。
券商中国记者:您提到量化和主观的特点,主观更有爆发力,但过去几年,中国市场上大家却感觉量化在持续跑赢主观,您如何看这一现象?它的背后可能有哪些原因?
孙林:假如拿最好的主观和最好的量化比,过去几年实际上大家都很优秀。我们正处在一个进程中,过去证券私募绝大部分管理规模都在主观,现在量化越来越多,就一定会有一部分量化的表现比做得不好的主观更好。参考海外的量化规模占比,如果未来国内量化占比要再进一步,就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量化可以持续超越那些不够好的主观,但优秀的主观同行业绩照样会很亮眼。所以与其说过去几年量化跑赢主观,不如说哪怕没有量化的出现,不好的主观也会被优秀的主观超越。
券商中国记者:在您看来,中国量化行业的规模上限是多少?中国量化市场的“卷”和美国市场的“卷”有何不同?
孙林:美国以资产管理为主的对冲基金有些规模非常大、超过200亿美元,其他则是维持在小几十亿美元,甚至连十亿美元都没有。在我看来,中国量化行业的集中度不会像美国那么夸张,目前的坎儿可能是百亿元人民币,但随着发展,大家对中国资本市场越来越有信心,股票市场的流动性肯定会越来越好,在这一过程中量化的管理规模也会上涨。量化机构到达一定规模后,换手率其实并没有很高,同时持仓又很均匀和分散,所以容量是不小的。那这道坎儿可能也会越来越大,也一定会有公司跨过那道坎并持续保持住。
从行业竞争角度看,中美量化本质上是相同的,一定会越来越卷,马太效应和头部效应也会越来越强。不过中国市场有自身的特色,我们不太会像美国那样头部集中化,行业新进入者可能一直都能有机会,只是难度比以前会高很多。
中国量化会在国际舞台占据一席之地
券商中国记者:国际化是很多量化私募的重要战略,据我所知量派也已布局海外市场,能否介绍下这方面情况?中国量化走出去的关键点和难点有哪些?
孙林:我和余航在创办量派之前,基本上所有工作经验都在海外,从我们的DNA角度讲,就有拓展全球市场的理想和愿景,我们希望量派未来有一天能够投资全球市场,并向全球投资人募资。所以在量派管理规模刚到20亿元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筹备在中国香港拿4号和9号牌照。2024年3月,我们拿到了这两张牌照,2024年8月我们募集了第一只海外基金。目前,境外合计有几亿美元的交易规模,且我们的投资人都是海外专业机构投资人。量派的境外展业还算顺利,一是因为我们的风格稳健,二是我们和境外投资人的话语体系相通,三是海外投资人对我和余航做背景调查很容易,四是英文交流也没有任何障碍。
中国量化走出去分为两个层面:第一类是境外募资投资A股市场,首先你的A股策略要足够好,其次你要找到对的海外投资人,境外募资会是主要难点。第二类是境外募资做境外市场,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你要与全球最顶尖的量化机构去PK,你的人才团队、模型储备必须足够好。在我看来,中国量化私募和境外机构PK是有一定竞争力的,实际上这种竞争在中国市场上早已存在,且未来将更进一步。当然,我们的模型如果要到海外市场落地,肯定会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这对出海机构的投研团队和公司运营会是考验。从外部环境看,难点仍然是地缘政治,但总体趋势正在变好。
券商中国记者:在您看来,未来中国量化在国际上会发挥什么作用?
孙林:中国量化私募最大的特点是人才储备,我们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人才储备。之前大家开玩笑说,AI的中美竞争,是在中国的中国人和在美国的中国人之间的竞争,背后体现的正是中国的人才储备优势。就像我在金长江奖圆桌论坛上所讲,国内量化还常常帮国家留住了最优秀的人才,这也是量化常被忽略的社会价值。所以,我认为中国量化将来一定会在国际上起到推动作用,全球最顶尖量化机构名单里会有中国公司,我们在其中肯定会拥有一席之地。近年来,中国量化持续加大AI深度学习相关的技术投入,这是个可能实现弯道超车的方向。
责编:战术恒
排版:汪云鹏
校对:吕久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