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25名华师学子缘何奔赴新洲?
【来源:新洲共青团】
2025年盛夏,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心火支教团新洲队队长蔡晓摩挲着画纸上的草莓熊,带领24名队员踏上了前往新洲的旅程。这片熟悉的土地,不仅承载着她与新洲小女孩黄紫橙之间的“夏日约定”,还见证着整个团队关于“教育初心”的三个动人故事。

种子的力量——蔡晓与“草莓熊”

2024年蔡晓和黄紫橙合影
“明年夏天,我会带着这只草莓熊回来找你!”2024年的夏天,在新洲队队员蔡晓于启航青少年空间支教期间,她遇到了一个名叫黄紫橙的女孩。
这个名字由三种颜色组成,正如她活泼的性格——每次课后,黄紫橙总是兴高采烈地拿着新完成的手工作品跑到蔡晓面前:“老师,你看我做的!”
在支教结束前一天,蔡晓轻声问:“老师明天就要走了,你愿意画一幅画送给我吗?”女孩低头沉默,眼眶渐渐泛红。

“草莓熊”的约定
次日结营仪式后,正当蔡晓准备离开时,一只小手拉住了她的衣角。黄紫橙眼中噙着泪,递来一张画着草莓熊的纸,并附言:“蔡老师,妈妈说我像小熊一样调皮。所以我画了草莓熊给你,你可以把它当成我。昨晚我花了很长时间画它,怕画不好……老师,你可不可以不走?”
那一刻,蔡晓泪水夺眶而出。她蹲下身紧紧抱住黄紫橙:“明年夏天,老师一定带着草莓熊回来找你!”

2025年蔡晓和黄紫橙合影
2025年夏天,这个约定如期而至。蔡晓不仅带着草莓熊回到了新洲,还作为队长带领全体成员深入当地图书馆、周欣书城托管班、黄茂社区青少年空间和凤凰青少年空间,践行“为心而来,予爱成长”的理念。

合影
逐光者的自白——农静与文化传承

农静授课现场
“我就是喜欢这件事,从高中就埋下了种子。”谈到支教,农静的眼神闪烁着光芒。在高三暑假的一次支教经历中,农静目睹了乡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也体会到了支教带来的温暖联结。“那时候就觉得,支教是能实实在在发光的事。”这份初心从高中一直延续到大学。



农静授课现场
在黄茂社区青少年空间,农静引导孩子们探索“新洲”的甲骨文。她设计的“字源寻根”课程让生僻汉字变得生动有趣:在“童趣拍卖会”上,孩子们用积分竞拍“汉字前世今生”。
当看到学生主动翻阅《三国演义》原著时,她在教案本上悄悄记下:“文化的根,已在土壤中萌发新芽。”

合影
微观的浪漫——麦琪与两张纸条

麦琪辅导学生
“爱字还能怎么写呀?”在凤凰青少年空间,副队长麦琪从备课本夹层取出两张珍藏的纸条。这两张分别来自5岁夏致稚嫩笔迹的纸条,让她永远铭记那个教孩子写名字的午后:第一张紫色纸条表达了胆怯的试探,而第二张包裹着爱心的“夏致爱老师”则见证了信任的绽放。

两张纸条
今年是麦琪来到新洲支教的第二年,尽管经历了无数次课堂,但这两张纸条让她深刻理解了支教的意义——不是教授多少知识,而是要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信任和爱的种子。那些备课到深夜的疲惫、课堂上维持秩序的辛苦,在孩子一笔一划的“爱”中,都化作了继续前行的动力。
从草莓熊的约定、甲骨文的传承到两张纸条的温暖,从个人的坚持到一群人的努力,蔡晓、农静和麦琪的故事反映了千千万万青年志愿者的精神。在乡村振兴与教育公平的时代背景下,她们用专业与创新,在有限条件下创造了无限可能。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