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黔协作,“黔”景“粤”来越好
近年来,广东和贵州两省紧密携手,创新推出“广东企业+贵州资源”“广东市场+贵州产品”“广东总部+贵州基地”“广东研发+贵州制造”的“4+”合作模式,为两省协同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让贵州的发展前景愈发光明,“黔”景“粤”来越好。
粤企入黔,激活资源势能

在粤黔协作中,广东企业主动赴黔对接资源,构建起互利共赢新格局。广东嘉尚新能源精准锚定贵州大龙开发区的锰矿资源与电池正极材料产业链基础,投资建设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业园,目前项目一期已顺利投产,二期正加速推进建设。明阳智慧能源集团则携手国家电投五凌电力,依托贵州优质风力资源,斥资205亿元在黔东南打造风力发电及高端风电装备集群产业项目,激活绿色能源发展潜能。
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已引导776家企业赴黔投资,实际到位资金超285亿元。此外,东莞专项投入8000万元助力铜仁抹茶产业崛起,推动3万余亩高标准抹茶基地落地,实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条贯通,助力铜仁抹茶达成“全国第一、全球第二”的产销规模,让贵州资源与广东优势深度融合,为当地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能。
大湾区市场,赋能黔货升级
在粤黔协作下,广东广阔市场与贵州特色产品深度绑定,奏响“黔货出山”新乐章。在“黔货出山·八仙过海”2025年粤黔协作帮扶促消费活动中,152家粤黔企业成功签约,达成15.01亿元产销对接协议。
遵义辣椒、铜仁红薯、关岭牛肉等贵州好物广受广东消费者喜爱;六盘水“凉都三宝”依托“贵粤荟·中山馆”,借电商直播等渠道发力,今年以来在大湾区销售额突破6.33亿元;惠水县鲟鱼协会在广州帮扶下,让鲟鱼“游”进大湾区,累计销售额超6000万元。
此外,思南黄牛拿下“供港澳活牛养殖场”资质,直供港澳餐桌;531个大湾区菜篮子基地、73个“圳品”认证落地,6大“贵粤荟”商贸平台立体推广。2021年至今,已有953.91亿元黔货通过广东市场走向全国,真正实现“好产品不愁卖”。
总部基地协同,构建产业生态
在粤黔协作下,“广东总部+贵州基地”模式持续落地见效,结出丰硕成果。广州市启联箱包有限公司以出口贸易为核心导向,将整合市场、设计、物流的工贸一体总部扎根广东,2020年借力东西部协作契机,在贵州独山鄢家山社区设立生产基地——贵州省独山钧裕皮具有限公司,其产品远销欧洲、澳洲市场,实现“总部拓市场、基地扩产能”的良性循环。
在智能算力领域,总部位于广州科学城的广电五舟,在贵安新区打造了占地约5000平方米的智造基地,基地内先进生产线可适配多技术路线生产需求,为全国智算产业提供稳定算力支撑。此外,广东总部主导市场开拓与品牌运营核心环节,贵州“黎从榕”三县则依托资源与成本优势,化身产业基地承接产业转移、夯实制造根基。双方依《协作框架协议》推进前沿阵地与大湾区对接,总部与基地协同发力,成功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
粤研黔造,联动创新

在粤黔协作下,两地产业协同迸发强劲活力。贵州德虹熙新材料由广州德虹熙包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设立,广州研发团队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攻关,成功研发多种高性能产品,一举填补贵州高端包装材料领域空白,贵州基地则专注生产环节,产品广泛覆盖食品、电子等多领域。
广药集团依托强大研发实力,仅用98天便推出刺梨相关产品,交由贵州本地企业生产,让贵州刺梨产品辐射全国多地。新茶饮品牌“山海茶庭”更成为协作新标杆,广东团队负责产品研发与流量运营,贵州基地严格把控茶叶品质,借势“村超”热度实现“流量转化”,订单量暴涨的同时,直接带动当地茶农增收。
从技术攻关到产能落地,粤黔研发与制造的无缝衔接,让每一份“黔造”都兼具品质与市场竞争力,持续推动两地产业共赢发展。
记者: 汤成伟 郭秋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