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疫情引发关注 检测试剂上市公司受影响几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5 10:39:00    

《科创板日报》7月25日讯(特约记者 史追云)近期,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自7月8日监测发现一起境外输入引起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据官方的最新通报,截至7月23日,佛山市5个区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645例,均为轻症病例,主要集中在顺德区。同时,澳门已报告接获2例基孔肯雅热病例,皆有佛山旅居史。

另据央广网消息,北京疾控发布预防基孔肯雅热健康提示称,北京市偶有境外输入病例,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病例输入的风险持续存在。

需要明确的是,基孔肯雅热并非新发传染病,其于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被发现,后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南美洲、非洲、东南亚、南亚等地区。根据世卫组织专家日前在日内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的披露数据,目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病毒本地传播。

在国内,广东省于2010年首次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由输入性病例引发的本地蚊媒传播病例。此后,在部分地区也曾经有类似事件发生,但传播规模都较小,未发生过大规模的本地传播。

在传播媒介方面,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与登革热传播媒介高度重合),病毒主要以“人-蚊-人”的方式循环。在7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段蕾蕾强调,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可治,没有人传人迹象

广东省疾控中心副主任、传染病防控领域首席科学家何剑峰指出,伊蚊主要依靠积水繁殖后代,因此预防基孔肯雅热关键是要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公众无需恐慌。

▌消杀驱蚊、检测诊断相关上市公司受关注

基孔肯雅热属于一种自限性疾病,目前国内尚未有针对性疫苗问世,也无特效治疗药物,临床干预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比如使用退烧、缓解疼痛的药物等。由此,防控工作成为阻断病毒传播的核心抓手:一方面需通过早期检测快速识别病例,另一方面又需强化蚊虫消杀切断传播链条。这一现实需求直接推动相关防控产品的市场关注度攀升,并进一步延伸至资本市场。

其中,消杀驱蚊类企业因承担环境防控核心角色,检测诊断类企业因关联病例筛查关键环节,相关概念股已成为二级市场的聚焦点。

在上证e互动平台上,已有不少投资者针对消杀驱蚊、检测诊断等概念领域的上市公司积极提问,问题涵盖产品研发进展、订单需求变化、产能调配规划等与市场热度密切相关的内容。

在蚊虫防控需求的催生下,“驱蚊概念”相关个股近期持续走强,包括润本股份、彩虹集团、上海家化均迎来不同幅度的股价上涨。

在检测试剂方面,基孔肯雅病毒的检测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查、核酸检测、病毒分离等方法。有企业人士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的采访时指出,基孔肯雅热病毒在感染初期与登革热等其他蚊媒传播病毒症状较为相似,易出现混淆,但利用常规血清学检查时,不同病毒之间会出现抗原性交叉,意味着检查结果准确度有限,可能需要专业人员多次试验详细分析进行确认。

相较之下,核酸检测中采用的荧光PCR技术,能够精准锁定基孔肯雅热病毒的专属基因片段,直接实现对病毒的特异性检测,特异性更强、准确性更高;而且核酸检测的灵敏度往往更高,可相对应缩短发现病毒的窗口期,更早发现避免延误病情,因此检测的及时性与可靠性优势更突出。

截至目前,已有多家上市企业先后官宣在国内推出了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包括达安基因、仁度生物、之江生物、万孚生物等。其中,奥泰生物等企业的相关产品目前则主要面向海外市场。

《科创板日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万孚生物证券部时,其工作人员表示,公司相关产品的销售量目前尚未因广东的疫情出现激增。

相较于检测试剂领域企业的一众布局,在药物和疫苗研发方面,国内企业涉足还有限。此前,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提及,君实生物有一款抗基孔肯雅热小分子药物已进入Ⅰ期临床,且对病毒复制的抑制率达到95%。《科创板日报》记者就此信息向君实生物致电求证,该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信息有误,并表示暂不了解其他相关产品的临床进展情况。

全球范围内,已有两款基孔肯雅热疫苗获批上市。其中,法国Valneva公司研发的单剂量减毒活疫苗IXCHIQ于2023年11月获美国FDA批准,适用于18岁以上高风险人群,系全球首个该疾病预防性医疗产品。另外一款则是由Bavarian Nordic公司研发的重组基孔肯雅疫苗Vimkunya,该产品已在今年初获得美国FDA批准,适用于12岁及以上人群。

不过,据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顾金保表示,今年5月,因IXCHIQ在65岁及以上人群中出现了多起严重不良反应案例,引发了多国监管机构的密切关注,部分国家已经暂停该疫苗在老年人中的使用,并启动了进一步的安全审查。

(科创板日报特约记者 史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