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整治无序竞争 多晶硅价格已转涨
近期,光伏行业整治低价无序竞争信号强烈,硅料价格已开始转涨。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下称硅业分会)最新发布的硅料、硅片价格数据,本周国内多晶硅价格延续涨势,而硅片价格则止跌持平。不过,业内有消息传出,多家硅片厂商已于7月9日上调了最新的硅片报价。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自今年7月以来多个重磅会议召开,明确指向包括光伏行业在内的“反内卷”,市场普遍预期光伏行业的产能出清或将迎来拐点。7月10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专家组副主任吕锦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光伏主材环节已经亏损近一年,企业也‘卷’不动了,从政策层面与企业层面的结合来看,光伏行业整治无序竞争正当时。”

图片来源:新华社
产业链上游尝试挺价
硅业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本周多晶硅N型复投料成交价格区间为3.40万~3.80万元/吨,成交均价3.71万元/吨,环比上涨6.92%;N型颗粒硅成交价格区间为3.40万~3.70万元/吨,成交均价3.56万元/吨,环比上涨6.27%。而本周硅片价格整体持稳运行,N型G10L单晶硅片(182*183.75mm/130um)、N型G12R单晶硅片(182*210mm/130um)、N型G12单晶硅片(210*210 mm/130um)的成交均价分别为0.86元/片、1.00元/片、1.19元/片,环比上周持平。
对此,硅业分会指出,此次提价主要是由于多晶硅企业超一年以上亏损运营,为清库存导致价格已远低于综合成本,“基于‘不低于成本销售’的价格要求,硅料企业一次性提价至综合成本线之上”。
不过,硅业分会认为,由于下游各环节市场价格尚未企稳,硅片企业短期内仍持观望态度,此次硅料暂未大规模涨价,因此本周硅料新单成交清淡。
在硅片端,虽然硅业分会公布的价格显示本周该环节并未涨价,但市场消息传来,已有多家硅片企业于近日上调报价。《证券时报》的报道指出,7月9日,硅片厂商将不同尺寸的硅片价格上调8%至11.7%——N型G10L单晶硅片报价调涨至1元/片,涨幅11.1%;N型G12R单晶硅片调涨至1.15元/片,涨幅11.7%;N型G12单晶硅片调涨至1.35元/片,涨幅8.0%。据悉,此番一线及二三线硅片企业普遍上调了价格。
“虽然国内光伏市场终端需求无大规模回暖迹象,且下游电池需求未明显增加,但由于本周开始硅料企业陆续调高报价,市场行情转向较为积极态势。同时,叠加硅片价格持续走低,在资金压力下,各厂商开始提价探涨。”硅业分会进一步分析了当前硅片企业上调报价的原因。
“目前上下游都希望多晶硅环节能率先突破,走出‘内卷’处境。”吕锦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相较于其他环节,多晶硅去产能相对容易,倘若价格持续反弹则可以传导至下游,带动产业链价格复苏。
吕锦标也表示,短期之内,产业链上游的价格不会很快反弹到企业所设想的高利润水平,“回到综合成本线或者成本线上方,保证企业不亏损是值得期待的。”
整体来看,业内分析称本轮多晶硅周期性调整已步入正轨,后续仍需经历深度调整与出清的关键阶段。
已有企业二季度扭亏
近期,光伏行业“反内卷”的积极信号持续释放。国元证券分析称,应重点聚焦硅料环节的产能整合,同时强化产业链价格监管。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市场期待加强整治光伏无序竞争的政策力度,但分析人士也表示,业内不应过分依赖政策预期,当前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资金储备、经营管理策略也是应对市场非理性竞争的必备措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行业经历了近一年的非理性竞争之后,已有光伏企业今年第二季度开始扭亏。
根据近期A股公司公告,福斯特(603806.SH)、TCL中环(002129.SZ)、爱旭股份(600732.SH)这三家光伏公司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这其中,福斯特、TCL中环净利润较去年同期下滑,爱旭股份亏损同比收窄。
具体而言,福斯特预计今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4.73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49.05%;TCL中环预计今年上半年亏损40亿元至45亿元,去年同期亏损30.64亿元;爱旭股份预计今年上半年亏损1.70亿元至2.80亿元,去年同期则亏损17.45亿元。
爱旭股份的表现相对突出。今年一季度,该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3.00亿元。据此计算,爱旭股份预计第二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为0.20亿元至1.30亿元,这也是该公司自2023年第四季度以来首次有望单季度扭亏。
爱旭股份在公告中表示,上半年公司ABC组件产销两旺,海外销售占比显著提升,公司整体毛利率持续向好。此外,该公司上半年不断提升运营效率,产品成本、期间费用持续下降、存货跌价损失大幅改善。
“我们不轻易接订单,很多订单我们不接也不抢,没有利润的订单我们是不愿意做的。”爱旭股份董事长陈刚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公司整体订单的履约率为80%至90%。
“如今业内谈到的‘反内卷’话题,实则是如何构建健康的商业生态问题。”陈刚进一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至少在N型BC这个产业生态里面,大家都不愿是亏本销售。”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