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佛子岭水库”量级大调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5 07:50:00    

【来源:安徽日报】

今年以来,我省降雨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旱情逐步显现。

我省把提引长江、淮河等大江大河的“外水”资源作为关键性措施,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水源保障作用。通过淠史杭灌区工程、引江济淮工程、驷马山引江工程、淮水北调工程四项重大水利工程,目前已累计跨区域调水11.64亿立方米,这相当于2个佛子岭水库的总库容。

重大水利工程是“国之重器”,通过多目标协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我省通过“蓄、引、提、调、节”一体化手段,千方百计增加有效水源,确保城乡居民用水安全,保障工业和农业灌溉用水需求。

1.9亿立方米长江水搭“大电梯”

5月21日,位于合肥蜀山泵站枢纽的引江济淮工程指挥调度中心,工作人员正在监视输水沿线泵站和节制闸的运行情况,实现对沿线输水工程的实时控制、统一调度。

“屏幕上闪烁的标识显示的是正在向亳州市调水,从5月19日开始,3天通过朱集泵站向亳州加压泵站调水250万立方米,有效缓解了亳州市城区居民生活用水难题。”省引江济淮集团有限公司调度运营中心工程师杨明明说。

据悉,5月份以来,亳州市无明显降水,西淝河上段水位持续降低,目前已低于亳州加压泵站最低运行水位,无法向亳州调蓄水库供水。为保障亳州城区居民生活用水,省引江济淮集团公司在5月19日收到亳州市500万立方米调水量申请后,按规定及时启动调水方案。

长江水如何到达淮河、继而再输送到皖北?蜀山泵站枢纽很关键。“蜀山泵站是引江济淮工程八大枢纽中建设规模最大、扬程最高、落差最大的一座泵站。这里通过6万千瓦的亚洲最大混流泵站的抽提,每一秒钟340吨江水被抬高12.7米,相当于四层楼的高度,成为长江水翻越江淮分水岭的‘大电梯’。”合肥建管处蜀山泵站调水负责人高方圆表示,今年以来,蜀山泵站已累计运行1264台时,抽水总量突破1.9亿立方米,不仅保障了沿线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也为农业灌溉和生态补水提供了重要支撑。

为保障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区城乡生活、生产和农业等用水需求,4月10日至22日,引江济淮工程向淮河流域第一轮调水约0.6亿立方米。5月2日至12日,引江济淮工程向淮河流域再次调水1.31亿立方米。长江水沿着蜀山泵站、东淝闸、西淝河北站等各级泵站输送至淮河流域。

面对当前旱情,省水利厅密切关注雨水墒情,加强重点水利工程调度,做到水资源统一、规范、安全、有序调度。截至目前,淠史杭灌区工程、引江济淮工程、驷马山引江工程、淮水北调工程四项重大水利工程已累计跨区域调水11.64亿立方米,有力保障了合肥、江淮分水岭地区及皖北地区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

向合肥日均供水超过200万立方米

作为中国最大灌区之一,安徽淠史杭灌区通过六大水库群联合调度,为六安、合肥等地农业灌溉提供稳定水源,覆盖超1000万亩农田。

自去年10月份以来,淠史杭灌区降雨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以上。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积极督促灌区各县区加强中小型水库和塘坝蓄水管理,尽可能采取多引、多拦、多蓄等措施补充内部蓄水,增强抗旱供水保障能力。

据了解,淠河灌区自4月中旬开始持续以日均200万立方米向合肥市供水,史河灌区于4月16日引水开始农业灌溉,杭埠河灌区自2月启用龙河口引水工程以日均20万立方米规模向合肥市常态化供水。“今年以来,淠史杭灌区三大渠首累计引水6.30亿立方米,统筹保障合肥、六安城市供水和灌区水稻栽插用水需求。”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为加强对上游大型水库和内部库塘蓄水监测,省淠史杭总局利用数字孪生灌区系统自动监测和人工测报相结合,实时掌握蓄水变化、提外水情况及水稻栽插进度等,为供水形势分析提供基础支撑。

淠史杭灌区以4000余处水情、雨情、墒情、工情及气象监测站点为“神经末梢”,融合水情在线监测、卫星遥感、气象短临预报和灌区模型算法,构建起“空天地”立体感知网络。系统可精准预测上游6座大型水库未来10天的来水量,对1200多座小型水库、20万口塘堰按片区定量分析来水量,全面掌握灌区水源供水状况,为水资源科学调度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有了数字孪生技术,我们配水调度‘更聪明’。根据水源情况,我们可以及时通报灌区供水形势,指导各地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积极推广水稻节水灌溉、农田蓄水保墒等措施,促进农业节水增效。”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有关负责人说。

全面推进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淠史杭灌区探索出一条从传统管理向智慧化转型的创新发展之路,实现了“来水预报更科学、需水预测更精准、配水预演更高效、水量调度更可靠、供水节水更有力、渠道防汛更智慧”。

破解“靠天吃饭”困局

近年来,我省加快现代水网建设,为防洪、灌溉提供坚强支撑。安徽全省以长江、淮河、新安江以及江淮分水岭东西向输水通道——淠河总干渠—滁河干渠—滁河为横,以引江济淮、驷马山引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为纵的“四横三纵”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已基本构建,水网整体效能和综合效益不断提升。

去冬今春,因皖北地区无有效降水,淮北、宿州两地河湖蓄水量日趋减少。同时,随着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逐步投入运营,地表水取用量攀升,亟待通过外调水源进行补充。1月23日,淮水北调工程启动调水工作,供应沿线各市、县(区)生产生活等用水需求。今年以来,已完成两轮调水,正开展第三轮调水。截至目前,已向宿州市、淮北市、蚌埠市调水1.40亿立方米。

“重大水利工程和现代水网的建设,破解了农业‘靠天吃饭’的困局,有力保障了沿线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那么,现代水网如何建?安徽突出联网、补网、强链,实施水网重点工程,推动江河湖库联通,建设现代水网先导区,加快建成“纵横江河担纲、交错水系织目、湖库闸站系结”的水网总体布局,全面提升水灾害防御、水资源调配能力。

今年,我省将持续完善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加快实施引江济淮二期、淮河流域重要和一般行蓄洪区建设、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华阳河蓄滞洪区建设、长江安庆铜陵河段治理等工程,接续推进淠史杭、驷马山等现有大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加强市县水网建设,优化区域水网布局,强化干支协同、互联互通,有序推进主要支流、中小河流系统治理,加强城乡输配水工程建设,加快打通水网“最后一公里”,推动各层级水网协同融合。(记者 汤超)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