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加征关税颠覆世界经济软着陆预期

图为6月5日在加拿大温哥华港口集装箱码头拍摄的集装箱船和货柜。(新华社发)
近日,国际清算银行发布《2025年度经济报告》指出,美国政府于今年4月发起的全面关税战,彻底颠覆了世界经济实现软着陆的预期,使长期建立的贸易关系出现裂痕,金融市场随之震荡,政策不确定性激增,经济增长预期被普遍下调。企业推迟投资、减少招聘,家庭增加预防性储备等软性指标,都清楚地预示着美国加征关税将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严重冲击。
报告回顾了2025年年初全球经济软着陆的种种迹象:多数国家通货膨胀率均已处于或正接近目标水平;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略高于3%,与前一年增速持平;劳动力市场基本恢复正常;稳健的经济增长前景推动股票上涨,同时信用利差持续收窄。但突如其来的关税战使全球经济前景骤然黯淡,同时,财政政策能否重回审慎轨道,央行能否保持独立等都受到市场拷问。全球股市暴跌,企业信用利差扩大。随着关税谈判的陆续推进,股市虽出现反弹,但债券与外汇市场仍弥漫着对后续发展的持续忧虑。
报告认为,全球化带来的贸易和资本流动原本可以促进更高水平的专业化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技术传播,刺激良性竞争,是支撑收入增长的重要力量。但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影响下,贸易战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不断升级,破坏了这一进程。美国采取的加征关税举措不仅不能有效解决其宣称的贸易逆差、民众失业、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甚至将带来适得其反的后果。
报告认为,过去几十年来,实体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持续下行,公共债务率高企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用和流动性风险等,正进一步放大全球经济风险。不仅众多发达经济体出现经济下滑,不少新兴经济体也出现此类现象,这不仅会影响各国经济复苏进程,影响债务的可持续性,还会加大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的风险。
报告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和疫情已经使许多经济体背负高昂的公共债务,很多国家的债务水平达到了和平时期的历史峰值。而基础设施建设、绿色转型,以及国防支出等还将继续推高赤字、推升债务。相关数据表明,部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利息支出已从2021年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上升至2024年占其GDP的4%。而且由于经济增速下降和国债利率上升,这一比例还将继续升高。
作为“央行的央行”,国际清算银行最关注金融系统的稳定。报告指出,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政府主权债券发行的速度超过私人部门,但金融中介活动却日益从银行转向非银行金融机构,主权债券市场的流动性越来越依赖开放式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和其他资产管理公司,而这些机构经常存在严重的流动性错配问题,可能导致市场恐慌。同时,非金融机构在跨境金融交易中的作用大幅提升,很多机构依赖短期美元融资和对冲市场来管理持仓组合的风险敞口。
报告指出,有效的经济政策既需要维护经济和金融稳定,又要促进可持续增长,这不仅取决于采取何种措施,还取决于以何种方式实施政策,其核心在于建立和维护社会信心。政策制定者必须设定清晰的目标,运用合适的工具,坚定不移地推进落实,及时透明地处理偏差,同时要向公众及时准确阐释对决策的考虑。当信任建立时,公众的行为将与政策制定者保持一致,公众也将愿意为获得长期收益而接受短期成本。
为推动全球经济重回正轨,报告呼吁从结构性改革、财政政策、监管政策和货币政策四方面采取措施。结构性改革方面,要提高行政管理效能,通过吸引顶尖人才、改革激励机制等方式刺激市场活力,努力消除国内和跨境贸易壁垒,增加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公共投资,以此带动私人投资;财政政策方面,要优先确保债务负担的可持续性,调整支出和税收的构成,重建可靠的预算规则和财政纪律,以提高财政计划的可信度,这不仅将降低金融不稳定风险,还可为未来的必要支出创造空间;监管政策方面,要推动《巴塞尔协议Ⅲ》在各国的普遍实施,同时对可能危及金融稳定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实施严格监管,防止累积系统性风险;货币政策方面,不同国家可能面临截然不同的通胀前景,各国央行要准确预判形势,灵活运用政策工具,谨慎使用量化宽松等边际效益递减且难以退出的非常规措施,加强对市场的前瞻指引,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增加可预测性,持续建立信任,锚定市场预期。(经济日报记者 张 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