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最短三伏天要来了!
夏至已过
随着暑气渐长
三伏天时间表也新鲜出炉
2025年三伏天具体时间
初伏:2025年7月20日~7月29日(10天)
中伏:2025年7月30日~8月8日(10天)
末伏:2025年8月9日~8月18日(10天)
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湿气最重的时节,也是调理体质的黄金窗口。
今年三伏天7月20日入伏,8月18日出伏,共计30天。将打破近十年“40天长三伏”的惯例,成为近年来“最短”的三伏天。
今年三伏为何是30天?
三伏天的推算,依据的是我国传统的干支纪日法,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作为初伏的开始,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起始。
而初伏与末伏之间,便是中伏。
由于庚日的循环周期为10天,这使得初伏和末伏的时长固定为10天,中伏则可能是10天或20天,从而导致三伏天的总时长在30天到40天之间波动。
具体到2025年,夏至是6月21日,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是6月30日(庚午日),第二个庚日为7月10日(庚辰日),第三个庚日,也就是入伏的日子,是7月20日(庚寅日)。7月20日为近十年最晚入伏日。
所以,2025年的初伏从7月20日开始,至7月29日结束。
中伏从初伏之后的第一个庚日,即7月30日(庚子日)起,到8月8日结束,共10天。
立秋在8月7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8月9日(庚戌日),末伏便从这一天开始,一直持续到8月18日。末伏完全在立秋之后,形成“秋包伏”格局。
由此可见,2025年的三伏天属于 “短三伏”,共计30天。虽说时长较 “长三伏” 少了10天,但炎炎烈日下,暑热的威力可一点也不会打折。
三伏天,身体排出寒气的好机会!
中医十分重视伏天养生。北京天坛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王文明指出,传统中医认为,一年四季之中,最能把身体的寒气排出来的机会就是三伏天。
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酷暑的时期,自然界阳气最旺,而人体的阳气也达到最高。河南省中医院中医骨病科主任医师郭会卿表示,正是冬病夏治祛除身体寒气的好季节。
很多人以为“伏天里要一心防暑”,正好相反,伏天最要提防的反而应该是“寒”。
“闷热潮湿的三伏天,人体容易被寒邪侵袭。”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王建萍主任说,伏天开始,人体阳气在一年中逐渐达到顶峰,血管处于扩张状态,一旦着凉,寒邪便容易趁机入侵。人们在夏季喜食冷饮、爱吹空调等过度贪凉的行为,都可能让身体在无形中被寒邪伤害。
所以说,入三伏后莫要贪凉!
三伏天养生做好“8个一”!
①一个温度——26℃
西北医院干三病区副主任医师权晓娟表示,夏季吹空调,较适宜的温度为26℃以上,室内和室外的温差最好不超过8℃。如果温差过大,很容易造成头晕、口干舌燥、咳嗽流涕等不适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中风等并发症。
②一次步行——出汗
人的养生要适应大自然的规律,该出汗的时候得出汗。
天津体育学院健康与运动科学系博士李庆雯表示,三伏天可以选择“走暑”去,进行走路的慢运动,既运动健身,又能避暑养生。
可以利用平时时间早晚走走,一般40分钟,2~3公里最合适。
③一杯热茶——补钾
三伏天给身体补足水分还不够,还得适当补点钾。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教授黄连珍表示,持续高温时,大量出汗,会导致体内缺钾,倦怠无力,精力和体力下降,耐热能力降低,因此,膳食中适量补钾很重要。例如茶叶中富含钾,喝茶不仅能解渴,还能帮助消除疲劳。
④一碗豆汤——三豆汤
常有说法,“夏季吃豆胜过吃肉”,有一定道理。夏天很多地方有暑湿,胃口不好,而大多数豆类都具有健脾祛湿的作用。
原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王玉梅推荐了三豆汤(赤小豆、绿豆和黑豆)。先将豆子泡几个小时,然后用小火慢熬至三种豆煮烂,就做好了。
⑤一个午觉——补精气
“午觉不睡,下午崩溃”。夏季气温高,昼长夜短,睡眠容易不好,而且人体消耗大,精力不济。中午打个盹,补个15-30分钟的午觉,能很好地恢复消耗的“精气神”,让下午有个好精力。
⑥一杯温水——小口喝
水别等渴了再喝,经常小口小口喝杯温开水。建议每天喝水量最好多于1200ml。
⑦一份葱蒜——“杀菌”
天气炎热,食物容易滋生细菌。北京潞河医院营养科陆霜梅表示,吃些“杀菌”蔬菜或多或少可以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这主要是指葱蒜类,包括大蒜、洋葱、韭菜、大葱等。
这类蔬菜中含有丰富的植物广谱杀菌素,生吃比熟吃的杀菌作用更强。
⑧一次泡脚——保健
俗话说:睡前一盆汤,赛过人参汤。
泡足是一种自我保健方法。睡前热水洗脚,能安神养心,健脾和胃,减轻苦夏的症状。
三伏天养生千万别做这些事!
①切忌:不开窗通风
三伏天不少人怕热,全天闭窗室内吹空调。
“冬天受点冷、夏天出点汗,才能保证人体的这种体温调节机制常用常新。”中日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白彦萍介绍,不能在空调房间呆得太久。经常呆在空调房中,就会导致不知冷热、免疫力下降,更容易感冒。
②切忌:冷风对着吹
颈椎对着空调吹,使颈背部肌肉受寒,造成颈部持续痉挛、后背酸痛等。
③切忌:大口急喝水
天气炎热出汗较多,千万不要迅速、大口喝冰镇饮料,忽然过冷刺激会引起血管收缩,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而冷食也易引起胃部不适,影响消化。
④切忌:冷饮不离手
冰淇淋、冷饮适当吃解暑,大量吃会伤身。长期过量的冷食物进入胃,会使胃黏膜下血管收缩,黏膜层变薄,出现黏膜水肿和糜烂。
且夏季人体新陈代谢快,血管处在扩张状态,突然食用冰饮,造成血管迅速收缩,引起血压波动,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⑤切忌:爱冲凉水澡
凉水澡固然可以降低体表的温度,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夏季冲凉水澡。
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脏内科主任医师黄力解释,因为夏季出汗后,毛孔全张开着,这时候再用凉水一冲很容易感冒。
在凉水刺激下,血管迅速收缩,还会引起血压上升、心脏供血不足等情况,尤其是有高血压的老人。冲凉水澡还容易诱发哮喘、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胃肠疾病。
⑥切忌:光脚踩地板
夏天炎热,孩子喜欢在家里光着脚跑来跑去,虽然图了一时的清凉,但是长期光脚丫也会损害到宝宝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容易着凉。
湖南省儿童医院护士刘倩表示,如果在开着空调的室内光脚丫,容易导致宝宝的足部受凉,而足部是与脾胃相通的,容易把“凉”带到脾胃,让宝宝出现腹泻、腹痛的症状。
尤其家里面地板是瓷砖装修的家庭,千万别让孩子光脚玩。
⑦切忌:爱穿露脐装
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副主任沈晨介绍,穿露脐装、吊带装出入有空调的场所时,室内外温差较大,易引起肠胃功能紊乱和肩周炎、颈肩综合征等疾患。
尤其是露脐装,中医认为,肚脐又称神阙穴,露脐容易引起胃肠功能的紊乱,导致出现腹痛、腹泻等胃肠系统疾病。
⑧切忌:情绪太激动
炎炎夏日,人难免会心浮气躁,但激动情绪伤身体。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越是天热,我们越要心静,与人交流放慢语速,不急不躁。遇到不顺心的事,学会情绪转移,看看我们公号的文章也是不错的选择。
炎炎夏日,气温持续升高
连车也容易“热到爆胎”
随着气温升高
行车路上爆胎现象并不少见
高温天用车的“危险系数”显著增加
车辆行驶中若遭遇爆胎
务必保持冷静
按照以下步骤应对

靠边停车!设警示!
冷静!紧握方向盘,控制行驶方向
一旦发生爆胎,请保持冷静,双手紧握方向盘,用力抵住方向盘,纠正偏移方向,维持车辆向前行驶。

使用点刹!勿急刹
使用点刹,反复一下一下地踩踏制动踏板“缓慢降速”,直至平稳停车。
立刻开启“双闪”,警示后方车辆
在常规道路上,车辆停稳后,及时打开危险报警闪光灯,在车后100米处放置三角警示牌。
在高速公路上,需要在车辆后方150米处放置三角警示牌,车内全体人员应立即转移至护栏外安全地带,不要在车道内逗留,并拨打报警电话。

人员撤离!保安全!
车上人员要迅速撤离到护栏外的安全地带,避免发生二次事故,造成更严重的后果。然后立即拨打报警电话,在安全地带等待救援。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
车辆发生爆胎的概率也在增加
如何预防爆胎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步骤1:
避免长时间暴晒或行驶
夏季高温,胎压相对较大,再加上货物的载重,轮胎承受的压力容易达到负荷状态,而长时间的高速行驶中,轮胎的温度增长更快,更增加了爆胎的风险。
步骤2:
高温轮胎切勿浇冷水
不少车主知道高温高压会导致汽车轮胎爆胎,所以就停车降温,但又不想等待太久,于是选择用冷水浇,觉得这样能很快降温,但是直接用冷水浇,会因胎面和胎侧胶层各部分收缩不均而产生裂纹,如果浇到刹车片上,后果更加严重,建议长途行车时安排合理的停车时间,让轮胎“歇一歇”。
步骤3:
切勿急加速和急刹车
当地面的温度过高时,车辆急刹车和急加速就加剧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导致轮胎内部压力瞬间增大,极易引发爆胎。因此,建议要养成匀速行驶的好习惯。
步骤4:
切勿超载行驶
当车辆载重超过车轮最大承重时,轮胎内压会增大,若内压超过轮胎负荷,极易引发爆胎。
步骤5:
出门前全方位检查轮胎
驾驶员出行前,应对车辆进行全方位检查。关注胎压、胎纹磨损情况,及时保养更换轮胎,这样才能避免和减少爆胎发生。
保持合理胎压:胎压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轮胎耐受性能下降。胎压过高时遇到路面的坑洞、尖锐物体,容易扎入胎内,造成爆胎。胎压过低时帘线以及橡胶的性能降低,轮胎变软,也会导致爆胎。
轮胎使用时间过长要及时更换:轮胎使用时间过长,会出现胎纹磨损、轮胎老化、裂口现象。若胎纹磨损严重、车胎裂口较深或多次修补,就要考虑更换新轮胎。
保持轮胎磨损均匀:轮胎会随着行驶里程有不同程度的磨损。在轮胎花纹之间,都有轮胎磨损标记,一般轿车轮胎的磨损标志高度是1.6mm,载重轮胎是2.4mm,当轮胎花纹磨损程度和这个凸点相平时,表示要更换。

步骤6:
不要购买劣质轮胎
劣质轮胎虽便宜,但质量不过关,在车速较快的高速公路上行驶,更加剧了爆胎的可能。
◆来源:新华社、健康时报、吉林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
编辑:孙懿辞
初审:梁爽
复审:曹光宇
终审:臧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