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爱肤日:慢性手部湿疹亟需重视 专家呼吁积极防治
5月25日是“国际爱肤日”,旨在呼吁公众关注皮肤健康问题,共筑皮肤健康防线。
在我国,慢性手部湿疹这一临床常见病却易被公众忽视,并面临着一定程度的诊疗困境——难根治、易复发,导致患者依从性下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与此同时, 因手部日常使用频繁、应用场景多样,慢性手部湿疹患者的生活、工作与心理状态都遭受严重影响,随之而来的经济负担与社会影响也复杂而深远。
手部湿疹常见多发,亟需重视并警惕慢性化
手部湿疹是一类发生于手部的炎症性皮肤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患者手部可能会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原发皮损,水疱破裂后会有渗液,如果反复抓挠、刺激,可能还会出现皮肤糜烂、渗液、结痂或脱屑,甚至局部皮肤会变得像皮革一样粗糙、增厚,常伴有瘙痒,严重时还会开裂伴疼痛。如果手部湿疹的病程超过3个月,或每年复发至少两次,那就可以判断为慢性手部湿疹。
从全球来看,每20人中就有1人每年受到慢性手部湿疹的困扰不少女性深受“主妇手”困扰,却久久无法治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张建中教授指出,手部湿疹的病因复杂,主要可归纳为刺激和过敏。日常接触的肥皂、洗涤剂、消毒剂等化学品可能直接刺激手部皮肤,一些特定职业人群如家庭主妇、医护人员、理发师、建筑工人等由于频繁洗手消毒、接触洗涤剂、染发剂、水泥等刺激物,有较高的患病风险;而过敏体质的人群则更容易因外界的过敏原引发局部免疫反应,皮肤屏障功能被破坏,从而形成手部湿疹的表现,如皮疹、痒、裂口、起水泡等症状。
手部的瘙痒、疼痛和疾病的反反复复影响着大量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慢性手部湿疹的流行病学与社会影响也凸显出其作为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性。据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高兴华教授介绍,慢性手部湿疹患者常因反复就医消耗大量时间、精力与金钱,部分严重病例甚至丧失劳动能力。数据显示,48%的慢性手部湿疹患者需请病假。频繁病假导致生产力下降、康复治疗成本高昂,加之患者可能面临职业转型甚至失业,这些因素共同加剧了个人经济、心理压力与社会资源的消耗,凸显了在职业防护、早期干预及社会保障层面采取综合措施的必要性。
高危人群加强防护,及时就医、谨遵医嘱
《中国手部湿疹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中明确:手部湿疹常常反复发作并难以治愈,对患者的身心影响较大,因此健康教育及完善的预防措施尤为重要。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与性病科主任医师刘玲玲教授提醒,对于高危职业人群来说,加强职业防护至关重要,穿戴好防护装备,最大程度降低手部接触刺激性物质和过敏原的风险。“眼下,治疗主要依赖外用药、系统用药和物理治疗,但疗效都不够满意。”加之手部湿疹
有其特殊性,如病因复杂、病程长、易复发,诊断与治疗存在一定挑战性,需要更具针对性、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减少复发。然而,我国尚未有专门针对慢性手部湿疹的治疗药物获批,患者亟需更安全可靠的解决方案。
“如发生相关症状,切勿轻视,应前往医院诊治就医。”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院长杨斌教授强调。除了治疗外,预防是应对慢性手部湿疹的关键。具体而言,患者在进行可能接触刺激性物质的劳动时,应佩戴手套以保护手部皮肤;每次洗手后应立即擦干,并涂抹润肤剂或护手霜,以保持手部皮肤的滋润;洗手时水温不宜过高,避免使用碱性过强的香皂或肥皂,以免刺激皮肤、破坏角质层和减少油脂分泌。
在国际爱肤日这个关键节点,聚焦慢性手部湿疹这一常被忽视却影响深远的皮肤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专家们从多角度剖析了该疾病,旨在唤起公众对其高发病率、难根治、易复发特性的重视。未来,提升对该疾病的科学认知,推动更有效、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的研发创新,以及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支持,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都至关重要。